
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
文/盈爾
連日來,伴隨著冷空氣的突襲,“泡溫泉”自然而然地成為很多人的養生方式。
由于聽朋友說溫泉具有養顏美容、鎮痛解乏等功效,家住北京的李先生挑了周末陽光明媚的一天,帶上了妻子、孩子,一家三口驅車到昌平一家溫泉會館泡了兩個多小時。意料不到的是,第二天,李先生女兒的腿部和背部出現了成片的紅色斑點,妻子也感到皮膚搔癢。
帶著些許不安,李先生帶著妻子和女兒來到301醫院就診。皮膚科張醫生在看完她們的癥狀,并詢問了一些情況后表示,李先生的妻子和女兒是由于泡溫泉太久了,才會出現類似的病狀。
張醫生解釋說,溫泉不能久泡,否則會造成皮膚脫水、皮脂丟失,甚至會出現乏脂性濕疹,尤其是在泡溫泉后用香皂、肥皂、清洗劑后,會使皮膚更干、更癢。溫泉水溫一般都比較高,水中往往含有大量礦物質,這對過敏體質的人和皮膚病患者非常不利。因此,泡溫泉并非人人皆宜,尤其是過敏體質的人,更不適宜泡溫泉。
聽完了醫生的這番話,李先生幡然醒悟,原來泡溫泉也大有講究。
溫泉是如何形成的?
溫泉的形成溫泉的形成,一般而言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地殼內部的巖漿作用所形成,或為火山噴發所伴隨產生,火山活動過的死火山地形區,因地殼板塊運動隆起的地表,其地底下還有未冷卻的巖漿,均會不斷地釋放出大量的熱能,由于此類熱源熱量集中,因此只要附近有有孔隙的含水巖層,就受熱成為高溫的熱水,而且大部份會沸騰為蒸汽,多為硫酸鹽泉。
另一種則是受地表水滲透循環作用所形成。也就是說當雨水降到地表向下滲透,深入到地殼深處的含水層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受下方的地熱加熱成為熱水,深部熱水多含有氣體,這些氣體以二氧化碳為主,當熱水溫度升高,上面若有致密、不透水的巖層阻擋去路,會使壓力愈來愈高,以致熱水、蒸汽處于高壓狀態,一有裂縫立即竄涌而上。熱水上升后愈接近地表壓力則逐漸減少,由于壓力漸減而使所含氣體逐漸膨脹,減輕熱水的密度,這些膨脹的蒸汽更有利于熱水上升。上升的熱水再與下沉較遲受熱的冷水因密度不同所產生的壓力(靜水壓力差)反復循環產生對流,在開放性裂隙阻力較小的情況下,循裂隙上升涌出地表,熱水即可源源不絕涌升,終至流出地面,形成溫泉。
有資料表明,溫泉熱浴不僅可使肌肉、關節松弛,消除疲勞;還可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加速人體新陳代謝。
此外,大多數溫泉中都含有豐富的化學物質,對人體有一定的幫助。比如,溫泉中的碳酸鈣對改善體質、恢復體力有相當的作用;而溫泉所含豐富的鈣、鉀、氡等成分對調整心腦血管疾病,治療糖尿病、痛風、神經痛、關節炎等均有一定效果;而硫磺泉則可軟化角質,含鈉元素的碳酸水有漂白軟化肌膚的效果。
溫泉有何療效?
酸性碳酸鹽泉:火成巖溫泉形成灰色泥巴,泉泥敷臉可美白肌膚。
酸性硫酸鹽氯化物泉:對皮膚病具有療效。
酸性硫磺泉:皮膚病、風濕、婦女病及腳氣。
酸性硫酸巖泉:慢性皮膚病。
堿性碳酸氫泉:神經痛、皮膚病、關節炎。
弱酸性單純泉:風濕癥及皮膚病。
弱堿性碳酸鹽泉:皮膚病、風濕、關節炎。
弱咸性碳酸泉:神經痛、皮膚病、關節炎、無色無味可飲。
弱堿性硫磺泉:神經痛、貧血癥、慢性中毒癥具有改善作用。
硫酸鹽泉:火山地熱溫泉,硫磺味濃,治療皮膚病。
硫酸鹽氯化物泉:關節炎、筋肉酸痛、神經痛、痛風。
硫磺碳酸泉:慢性疾病如神經痛、皮膚病、關節炎。
碳酸氫鹽泉:神經痛、皮膚病、關節炎、香港腳。
碳酸硫磺泉:神經痛、貧血癥。
低溫中性碳酸氫鹽溫泉:慢性皮膚病。
中性碳酸溫泉:皮膚病、風濕、婦女病及腳氣。
氯化物泉:水質滑膩,可治皮膚病,風濕痛,神經痛。
該如何“泡溫泉”?
第一步,探試池溫。先用手或腳探測泉水溫度是否合適,千萬不要一下子跳進溫泉泳池中。
第二步,腳先入池坐在池邊,伸出雙腳慢慢浸泡,然后用手不停地將溫泉水潑淋全身,最后時不時讓全身浸入到泉水中。
第三步,先暖后熱。溫泉區內設不同溫度的泳池,從低溫度泉到高溫度泉浸泡要循序漸進,逐步適應泉水溫度。
第四步,掌握時間,一般溫泉浴可分次反復浸泡,每次為20~30分鐘,不要在燙身的池水中每次浸泡時間超過10分鐘。如果感覺口干,胸悶,就上池邊歇一歇,做一做舒展體操運動,再喝一些蒸餾水以補充水分。有些人喜歡讓全身泡得通紅,但要注意是否會出現心跳加速,呼吸困難的現象。
第五步,按摩配合。適當的穴位按摩會加強溫泉保健的功效,對一些疾病有明顯的治療作用。
第六步,注意沖身,盡量少用洗發水或沐浴液,用清水沖身則可。
另外,享受溫泉保健有“浸、淋、泳”三種方式。“浸”是在不同溫度的池中反復浸泡,能承受高溫度的游客在40℃的溫泉池中浸泡,感覺特別刺激,皮膚好像有千萬支細針進行針灸治療;“淋”是在溫泉花灑前由頭至腳全身噴淋,或者用木桶盛起溫泉水沖淋;“泳”就是在溫泉泳場中暢游,熱力按摩加上游泳鍛煉,是一項較高強度的體育運動。
泡溫泉應注意哪些問題?
1.一定要記得把身上的金屬飾品摘下來,不然泡一場溫泉下來,你會很難過地發現自己心愛的首飾已經被硫化成黑色的了。
2.泡溫泉以前,要先了解溫泉的種類,并根據自身條件進行選擇,才能真正達到泡溫泉的預期目的,并可避免給身體帶來傷害。
3.如果坐了很久的車或是走了很遠的路,非常的累了,不可以馬上去泡溫泉,不然會越泡越累。
4.心情很興奮或是很生氣,心跳變快的時候,不適合泡溫泉。
5.肚子餓的時候,不可以馬上泡溫泉,因為空著肚子泡溫泉很容易會有頭暈,想要吐及疲倦的情形。
6.剛吃飽飯或是喝完酒,不可以馬上去泡溫泉,不然會有消化不良及腦溢血的情形。泡溫泉與吃飯時間至少應間隔1小時。
7.如果在泡溫泉的時候,感覺身體不舒服時,就應該離開,不可以繼續再泡溫泉。
8.泡完溫泉后不必再用清水沖洗,但是強酸性溫泉和硫化氫溫泉刺激性較大,最好還是再沖洗一下,以防有副作用,皮膚容易過敏的人更要注意了。皮膚干燥者浸泡溫泉之后最好立刻抹上滋潤乳液,以免肌膚水分大量流失引起不適。
哪些人不宜泡溫泉?
1.皮膚過敏者不宜泡溫泉。
2.手術過后者不宜泡溫泉。
3.糖尿病患者不宜長時間泡洗熱水澡、蒸桑拿浴和泡溫泉,因為水溫過高可讓患者注射的胰島素吸收加快,而且長時間身體過熱使機體能量消耗增加,心臟負擔加重,很容易出現意外。建議糖尿病患者在洗澡時時間不能超過20分鐘,水溫不要超過40℃,以免出現意外。
4.容易失眠的人,不要長時間浸泡。因為睡眠不足或是熬夜,如果突然浸溫度很高的溫泉,可能會發生休克或是腦部缺血情形。
5.凡有心臟病、高血壓或身體不適者,不宜泡溫泉,除非經醫生允許。
6.營養不良或是生病剛好,身體很差時,千萬不可以去泡溫泉。
7.有癌癥、白血病的人,不適合泡溫泉,因為容易刺激新陳代謝,使身體很快變衰弱。
8.如果有得到急性感冒、急性疾病及傳染病的人,最好不要去泡溫泉。
9.女生生理期來時或前后,懷孕的初期和末期,最好暫時不能泡溫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