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隨著現代化多媒體技術在中小學課堂上的日益普及,一些老師患上“PPT依賴癥”。這種“拉洋片式”的教學方式令課堂有些變味:上課時PPT出故障,老師無法使用課件,只好改講其他內容;理化實驗課成了“只看不做”課,現成的實驗錄像替代了動手做實驗……
當下,信息技術的日益普及以及先進教育教學設備的配備與更新,使多媒體教學成為諸多學校教師常用的教育教學手段。先進的教育設備豐富了教學內容,拓展了學習形式,完善了教學渠道,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在一定程度上讓課堂變得更精彩、更具活力。然而,多媒體教學設備畢竟是教育教學的輔助手段,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還在于教師先進的教育理念。
在一些公開課上,教師的講授成了放映,接二連三地點擊鼠標成了教師的主要工作,一幅又一幅圖像畫面讓學生們看得眼花繚亂。于是,感悟語言魅力變成了欣賞圖片美景,思考解題的過程變成了動態的解題流程,甚至實驗操作也搬于課件之上。這樣的課雖然很“現代化”,卻無論如何也稱不上是好課,因為在教育設備背后,我們看到教師的教學理念卻是封閉陳舊的,是不適應新課改要求的,是無視學生主體地位的。在這樣的課堂,先進的教育設備非旦失去了應有的作用,反而成了制約課堂教學效果的累贅。
教學的設計者與實施者是教師,教學設備只是教師為了達求某種教育目標而使用的教學資源。顯然,教師的教學方法、路徑和手段絕不限于一種,教學設備也絕不是教師的主宰,相反,教師對于教學設備擁有絕對的支配選擇權。然而,課堂上的“PPT依賴癥”卻讓教師的這種教學主動權喪失殆盡,教師的講授過程完全不是根據自己的教學思路和學生的學習情況予以延伸開展,而是順著課件既定的流程一路直下。如此,教師的教學又怎能突出開放性?課堂的生動性又如何體現?教師的組織、調控、引導的作用豈不被課件所代替?
課堂的主體應當是學生,教師的任務是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中去。教師如若患上了“PPT依賴癥”,也必然會造成學生主體地位的缺失。新課程改革要求將學習放給學生自己,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實,學生只有自己深入到文本中去才能體悟課文語言之精美,只有沉浸于思考與探索的過程才能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只有在親身操作實踐中才能領略自然的美妙與神奇。學生們不僅需要了解學習的結果,更需要體驗學習過程,而這種過程對于學生的成長更加重要。然而,這種學習過程又有多少是“PPT”能夠實現得了的呢?
教育要“以人為本”,教育的主體是人,是學生與教師。教育的先進不僅在于設備的先進,更在于理念的先進。只有理念的先進才能充分發揮教育設備的先進性,才能實現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如若不然,再好的教學設備也是枉然。(梁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