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爆濕面條可燃燒引發食品安全恐慌,科普網站分析實驗證實二者無必然聯系
。
從圖片可以看出,兩組中六份面條都能夠被點燃。實驗中,a組總要被加熱一會兒才能開始燃燒;b組需要的加熱時間則短得多;兩組中都是粗面條最難被點燃,面片最容易被點燃。
23日,上海《新聞晨報》的官方微博發了一條“商販為增面條彈性添加食用膠,濕面條能燃燒”的微博被眾多網友瘋傳,微博引用鄭州《大河報》的一篇新聞稱,因為面條添加了食用膠等添加劑,買回的濕面條能點著燃燒。這條微博引起不少網友的恐慌,24日《大河報》也報道了此事件后續稱“(河南)省政府領導高度關注,要求省食品安全領導小組辦公室迅速組織核實查處,嚴肅處理。”
24日,著名科普網站果殼網在微博發文質疑這一說法,結合分析和試驗,其認為“面條的主要成分淀粉和蛋白質均具有可燃性,面條可燃不足以說明其安全性存在問題”。
讀者報料:吃米線等于吃塑料袋
《大河報》新聞中稱,有讀者反映面條、米線等食品中都摻加了食用膠,“很多人說吃一碗米線等于吃進一個塑料袋”,記者購買了5種面條做燃燒實驗,“在點燃試驗后發現濕面條真的可以燃燒,還燒出了火苗,如不人為熄滅,長長的面條可全部燒完。面條燒后發出皮毛燒焦的氣味,很刺鼻,剩下發黑的灰燼用手捏感覺非常硬。”
《大河報》記者調查后發現“不法商販在面條中添加化工產品如食用膠、檸檬黃、蓬灰、復合磷酸鹽等,以增強面條的筋度和彈性,有的加入明礬使面條白亮光潔。”該新聞最后還建議讀者“把自己買來的面條點火燒一下,如果能燃燒,且燒后有皮毛燒焦的氣味,說明面條里添加了化工用品,下次您就不要再買那家的面條了。”
第二天,江蘇《揚子晚報》也對南京市場進行了調查,稱“面條添加劑在干貨市場里都有賣。南京并非沒有放添加劑的面條。只是都屬暗箱操作,不放在柜臺上賣罷了。”并提醒市民“在食品中添加過多的添加劑,可能會引起消化道疾病、血液系統疾病甚至癌癥。”
網友恐慌:米不能吃面不能吃,還能吃什么
“燃燒的面條”迅速成為網絡熱點,并引起很多網友恐慌。《新聞晨報》的微博被轉發了2500多次,而《大河報》的新聞被新浪轉載后評論也超過2000條。網友“白祥志”說:“大米不能吃,面條也不能吃,還能吃什么?”網友“1502的小豬”說:“悲哀的國內現狀,可憐的孩子們。沒孩子的別要孩子了,生下來還要逼她吃毒藥。”還有受到驚嚇的網友親身測試了濕面條燃燒,網友“冰雪朵朵”評論說:“昨晚回去實驗了。家里的面條點著即燃,自己安慰著該是正常的碳水化合物燃燒吧,可是面條在煮熟了之后還能點燃。”
也有不少網友表示了疑惑,有網友在新聞評論中留言稱:“面條能燃燒是常識!有必要這么夸大其詞嗎?現在有什么食品不含食品添加劑?只要是在安全劑量就行!大驚小怪!”網友“傳說中的小鳥”也在微博上說:“這個事情不用這么激動,我記得中國有要求面條的蛋白質含量要達到一個度的,而蛋白質是可以燃燒的,會不會有誤傳的可能?”同時他把這條微博轉發給了知名科普網站果殼網的科普辟謠ID“謠言粉碎機”。
分析實驗結論:面條可燃與是否安全無關
24日14時22分,“謠言粉碎機”發布微博稱:“謠言粉碎機調查員通過實驗和理論分析,解釋了面條為什么可燃。面條是不是能燃燒不能用來判斷面條是不是合格,‘吃前燒一燒’的做法沒有意義。‘食用可燃面條相當于誤食塑料袋’是個謠言。”
“謠言粉碎機”稱,面粉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和蛋白質,這兩種有機物都是可燃的,因此面粉和面條也可燃,至于為何濕面條也可燃,“謠言粉碎機”對6份不同面條以及米飯、饅頭等進行燃燒實驗后解釋稱,不管面條原來濕潤與否,燃燒部位的附近都是干燥的,面條加熱后很快干燥,因此可以燃燒;米飯則因為含水量大而無法很快干燥和燃燒。“謠言粉碎機”得出結論稱,“面條能被點燃是面粉的性質決定的。我們無法據此判斷其中一定‘含有添加劑’,也不能說明它不含添加劑。”
而針對“灰燼很硬”和“發出刺鼻氣味”,“謠言粉碎機”解釋說:“面條的余燼若發黑發硬而不是灰色粉末,說明有機物還只是炭化了而已,沒有完全燃燒”、“若面條中蛋白質含量高,燃燒后出現皮毛氣味也屬正常。”
“謠言粉碎機”總結稱:“無論是面條可燃,還是灰燼干硬、氣味刺鼻,都不足以說明其安全性存在問題,不適合食用。事實上,僅根據這些情況,我們無法就這些面條本身作出任何安全或者不安全的判定。”
果殼網的微博發布后,至今轉發已超過了1500條,網友“李墜墜”評論說:“只要涉及到食品安全的‘真相’就一擁而上轉發———恐慌,把以前學的化學知識和常識都丟在腦后。現在人是有多惜命……”果殼網CEO姬十三則說:“迅速被粉碎,但粉碎機傳播的速度趕不上謠言傳播的速度啊。傳過謠言的請自覺來轉!”
南都記者 張書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