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姜批發價每公斤7元
生姜的價格又漲了,收購價從兩個月前的0.6元/斤,到現在的2.1元/斤,姜價整整漲了兩倍還多。面對這次生姜漲價的現狀,不少人困惑不已。12月8日,記者來到山東生姜主產地萊蕪 ,試圖尋訪生姜漲價背后的推手,但生姜種植戶、收購商 、加工商對今年生姜價格的快速上漲原因也說不清楚。種植面積減少、出口量突然放大、有人炒作……到底是誰在給生姜定價?
種植戶:存在窖里一次賣一點
呂字文老人是萊蕪市羊里鎮城子縣村村民,從他記事起,他家和村里的主要經濟來源就是種生姜和大蒜。12月8日,老人在看到村頭掛出來的最新收購價格后,叫上兒子回家從姜窖里取了一小車推來賣,大約有 600斤,賣了1340元,比上次那車多賣了80元,而這已經是這個冬天他賣的第七車生姜了。
“一次性賣完不就得了,為啥這么麻煩?”對于兒子的這種抱怨,呂字文老人總是說孩子過日子不會算計。老人說,他剛收上來的第一車生姜只賣了0.9元/斤,而現在每斤賣到2.1元,正因為這樣,到村頭電線桿前看姜價成了老人每天早上的“必修課”。
對于今年的生姜行情,呂字文說,去年大姜價格低迷,所以今年很多村民都減少了種植量;今年開春時,萊蕪地區又逢大旱,所以產量下降了近三成。兩種原因相加,導致今年生姜總產量下降了很多,也許這就是導致價格上漲的原因。如今價格一天一變,我們村的保鮮窖已十庫九空。
加工商:始作俑者?受害者?
大蒜、干辣椒、金銀花等農產品(13.50,0.12,0.90%)在甲流等諸多非價值因素的誘導下價格飛漲的同時,和甲流概念略有關系的生姜也在這個冬季價格突漲兩倍,于是,各方都把上漲原因歸結為加工商囤積抬價。
“價格上漲,我們的成本就增加了,我們才是受害者,怎么會去囤積抬價呢?”萊蕪東井(華盛)食品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目前,處于老姜和新姜即將交替的季節,按往常的規律,一般新姜上市會降低市場行情,價格要略降一些,但現在的價格還在緩慢上升,給公司帶來了巨大的成本壓力。2008年年底,公司開始向深加工轉型,包括生姜在內的加工產品遠銷日本、韓國、加拿大等國家,這加大了對生姜原料的需求,粗加工生姜一噸沒有多少損耗即可出口,但加工成一噸姜片,往往需要采購近兩噸生姜,折損率在55%至60%之間。
加工商從初加工向深加工轉型突然放大了對原料的需求,這會導致價格上漲,但該負責人認為,這并非生姜價格增長兩倍的主要原因。
中間商:不敢讓姜在手中過夜
從理論上說,姜農和加工商的說法都可能是生姜價格上漲的原因,但在記者采訪過程中,上述多位人士卻認為,多種原因的集合并不能導致生姜價格成倍上漲,同時也有人士反對產量下降和出口增加的說法。“今年的出口量和往年相比,變化并不是太大,應該說總量上差不多。”當地一家加工企業負責人說。
在一個個原因被推翻之后,部分媒體把矛頭指向了中間商,認為是他們囤積抬價。朱于興是羊里鎮最大的生姜中間商,“有人說是我們囤積抬價,我們哪有那能耐?”朱于興說,現在的實際情況是,他們非但不敢囤積,甚至連讓這些姜在手里過夜都不敢。朱于興說,現在的姜價已經很高,萬一哪天開始跌價就可能砸在手里,2007年,他就因為存了上百噸姜一月虧了十幾萬元。
在羊里鎮,生姜價格幾乎每天都會變動一次,無論是漲還是跌。但在記者試圖了解誰在“拿捏”生姜價格時,卻發現這種價格的變動在當地主要通過收購方和銷售方之間口口相傳,并沒有一個針對市場整體供需情況的定價機制,無論是加工商還是種植戶都不掌握生姜價格的話語權。
對于這種現行的價格模式,萊蕪市大增商務信息服務部負責人黃哲圣認為,“價格誰也說了不算,完全根據當天的需求來決定,這才是真正的市場定價機制。”
呂字文老人認為,政府應該出面確定指導價格,避免價格成倍劇烈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