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來一瓶冷飲確實讓人舒爽,然而,讓消費者郁悶的是,不少飲料相繼推出“瘦身”包裝,紛紛打起容量主意,減量不減價的行為讓消費者不滿。
“咦,以前不都是350毫升嗎?怎么突然變成330毫升了。”昨日,在北環路一家超市,市民孫女士無意中發現了某品牌“瘦身”的秘密,她對該飲料“減量不減價”的行為表示質疑。此外,據不少消費者反映,該產品外包裝看上去與縮水前并無差別,只是在容量標注上有所不同,而價格依然是之前的水平。“容量變化已有很長時間了,但由于外包裝變化不明顯,很少有消費者注意到這點。”一名促銷人員說,具體情況她并不知情。
記者留意到,除了“微量調整”方式外,不少商家還通過“推薦新品”等方式縮減成本。“某品牌飲料之前一直都是600毫升的包裝,近期商家推出的新口味聲稱營養配方升級,但容量卻縮水為500毫升了。”市民蘇先生同樣感慨頗多。記者在隨后的采訪中發現,大多數市民表示,不會因產品微量縮水而放棄購買,但消費者對商家這種“小動作”相當不滿,認為商家“減量不減價”實際上是一種變相加價行為,無形中損害了消費者正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