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特別是去年前三個季度,實體經濟的發展正遇到越來越大的壓力。許多制造企業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的狀態,中小企業融資困難,企業之間相互拖欠貨款的情況較為普遍,部分企業經營效益明顯下滑甚至虧損。
企業經營環境和業績的惡化是目前我國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實體經濟的困境,宣告中國原有增長模式出現了問題。人口紅利遞減、全球化紅利消失,意味著中國面臨重大經濟結構調整。這種調整必然導致過渡階段出現經濟增速和企業利潤的回落。
受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投資萎縮等因素影響,包括鋼鐵、有色、建材和化工在內的原材料工業生產形勢低迷,產能過剩問題凸顯,部分行業處在行業性整體虧損邊緣;而受設備投資周期和出口萎縮等因素影響,裝備制造業經濟運行進入前所未有的低迷狀態;紡織行業運行呈現下滑態勢,生產增速明顯下降,出口數量有所減少,企業效益出現下滑,產業鏈前端虧損加重;電子行業出口延續低速增長態勢,電子行業多家企業利潤下降幅度巨大甚至虧損。
相比之下,電商行業的紅火,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傳統商業,但正如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主任蘇萌所言,電子商務只不過是商品流通的模式和渠道之一,它只不過改變了消費者一種購買方式,也就是說從線下的實體店轉到了線上。
電商對傳統零售的沖擊加劇,正成為帶動傳統企業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主要動力;作為新經濟的重要代表,電商行業已經完全自成體系且幾乎無所不包,成為推動實體經濟乃至整個社會進步發展的強力引擎。
而回歸實體經濟正成為整個“十二五”期間的一個熱門話題。
王健林表示,經濟是國家的命脈,實業是經濟的基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區域經濟發展部部長侯永志則指出,實體經濟是一切其他經濟活動的基礎,如果沒有實體經濟,經濟發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國民經濟中的虛擬部門確實做出了貢獻,但是從各國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的表現來看,實體經濟比較強的國家,比如德國就能夠做到沒有任何問題,實體經濟較弱的國家則面臨四面楚歌的處境。
電商和傳統商業混戰的最后結局,不應是兩敗俱傷,而應該是回歸實體經濟后的一場雙贏。
轉型與融合
但不可否認的是,以電商為重要代表的新經濟,正改變著所有人的生活方式。而讓人們生活大變革的還不僅僅是電商。
回顧2012年,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新經濟、新產業應接不暇。電子商務呈社會化與移動化趨勢并與新媒體深度融合,微博營銷與微博商務發揮出新媒體前所未有的優勢;隨著3G網絡的規模化發展和智能移動終端的普及,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與微博用戶數劇增,移動APP的應用呈現爆炸式增長,這些都在書寫著新技術帶來的產業新革命。新經濟的變革與創新改變了傳統的營銷格局。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年輕人的消費習慣不斷發生變化,方便、快捷是現代人消費的趨勢,企業間的交易也因電子商務的應用使工作效率提高,所以電商行業發展前景明朗,是未來商業的發展趨勢。
不過,如火如荼的新經濟、新技術和新產業都還處于起步中,雖然已經有能力分得傳統產業一杯羹,卻還沒有足夠的實力真正和傳統產業分庭抗禮。
正如王健林所言,中國雖然有4800多家電商,但只有一家電商在掙錢,那就是馬云的阿里巴巴。其他都在虧錢,包括京東,所以很難說現有電商的模式是先進的。
更多的傳統產業在感到寒意的同時,卻仍堅信著自己的產業難以被取代。
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則指出,電子商務是方便了消費者,但品質保證、后續服務不一定跟得上,特別是空調、凈水機等商品,有很多服務問題,而且,網上消費不等于不逛街。
“電子商務是一種模式的資源增加,但是不能替代,我認為電商和傳統產業兩者將并存。”董明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