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朋友近來鐘情于江景房,聞知某“毗鄰黃浦江濱江地區、俯瞰世博場館”的樓盤新近開盤,便前去參觀。不想售樓先生開出條件:要看樣板房,必須出示50萬元銀行存款資產證明,否則免談!
按理,樣板房是開發商提供給購買者免費參觀、集中展示開發商設計和建造理念的房子,任何人都可以參觀。現如今也沒有任何一條法律法規,規定購房者在參觀樣板房時,必須出示何種身份和財產證明。眼下,正是樓市新政后的成交低迷期,大量開發商放低身段,以各種優惠手段吸引購房者,為何這一江景房還會設定如此“看房準入線”?
仔細想想,其實這也就是開發商的一個營銷策略。有50萬元銀行存款的才能來看房,說明樓盤定位高端,來的都是有實力和有誠意的主,所謂“寧缺毋濫”。通常,越看不到的,人們就越想看,通過營造一種神秘氛圍,加大市場關注度。如果你要問:如今樓市成交低迷,難道開發商不怕門庭冷落?那么這條規定將有理由使你相信:此樓盤所處的是濱江地帶,稀缺資源,賣掉一套少一套,不怕沒人買;開發商有的是實力,任其慢慢漲。暢想一下這房子的未來遠景,恐怕您也會增添些許心動系數。
樓市買賣,講究的是心理博弈。開發商通過一定的營銷手段,增強購房者對其產品的信任度以及對其定價的接受程度,本也無可厚非。但此處開發商的規定,卻讓人怎么看都覺得不舒坦。
50萬元資產證明才能看房,流露出了對中低收入群體的歧視。事實上,大部分人聽說該樓盤“均價每平方米7萬元”時,便已打消了看樣板房的念頭,真想看樣板房的,不乏具備相當實力的客戶。可即便是對于那些有購買力的群體,這樣的規定也充斥著高高在上的霸氣,與開發商一心營造的樓盤溫馨、舒適,以及有品位、講情趣的形象,實在相去甚遠。假如,這真是一個引領時代先鋒的住宅精品,就應該歡迎人們品頭論足,學習借鑒;假如,真是一個講求社會責任感和品牌美譽度的企業,就應該向社會展示自己的作品、向社會傳遞先進的住宅理念。可是現在給人的感覺,就像某些相親節目中的美女,臺上溫婉可人,柔情似水,臺下行為粗魯,口無遮攔。
同樣是以“有錢人”為目標客戶,同樣售價非普通人能夠問津,一些奢侈品牌的做法就完全不同。最近筆者另一位朋友在去香港“掃貨”前來到南京西路某名表廊“打打樣”,服務員一路耐心細致地為其講解各種款式手表的功能和設計理念,朋友頗不好意思,表示可能不會在他這里購買,沒想到服務員說:沒關系,不管你是否購買,或在哪家店鋪購買,我都應該為您提供最好的服務。朋友那個感動啊……而假設以此樓盤開發商的邏輯,今后逛奢侈品商店,也要隨身帶個存款證明,否則,人家不讓你進門豈不尷尬?
一件商品憑什么賣得貴?一看貨物質量,二看貨物品牌。國外很多知名品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悟得了品牌的真諦以及維護品牌形象的秘訣,才得以經久不衰。住宅是人們最大宗的消費品,作為高端市場的開發商,更應為本行業的發展作出表率。從商如為人,講究的是“品”,先有“人品”,再有“品位”。但愿歷經樓市調整,更多開發商能真正用心去經營自己的品牌。張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