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穎
調查顯示,目前我國近視患者已經超過6000萬人,是全球近視患者人數最多的國家,其中,青少年近視患病率高達50%~60%,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每個人都想擁有一雙明眼美目,每個近視患者都想擁有一副好眼鏡,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如愿。戴眼鏡的人群越來越大,配眼鏡的市場也越來越火,快速發展的市場處處是商機,卻也處處有陷阱。
只出售無保障
“一千多元的眼鏡,配戴不足三個月,樹脂鏡片居然就花了,這是什么質量啊!”家住北京的趙曉瑛女士一邊從抽屜里取出已經“退役”的眼鏡,一邊氣憤地說道。
談起這次不愉快的經歷,還要從4個月前說起。6月15日,趙曉瑛下班后,在小區附近的一家眼鏡店,花1200元配了一副樹脂鏡片無框眼鏡。戴著新配好的眼鏡,眼前頓時亮堂起來。對著鏡子左看右瞧,趙曉瑛感覺自己像變了一個人,心中甚是喜悅。
然而好景不長,僅僅戴了兩個多月,趙曉瑛就感覺到視線清晰度越來越差。起初,她以為是自己的視力又下降了,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在擦拭眼鏡的時候,竟發現鏡片中有許多細小的裂紋,到底是怎么回事?
趙曉瑛平日對眼鏡非常愛惜,從來都是輕拿輕放,連淘氣的兒子都不曾碰過,怎么會有裂紋呢?帶著一肚子的疑惑,趙曉瑛來到了當時配鏡的那家眼鏡店。店員仔細檢查之后告訴她,這種樹脂鏡片是不耐高溫的,如果周圍的環境超過了60℃,鏡片的化學性質就會發生變化,影響眼鏡的清晰度,所以在洗澡、蒸桑拿,甚至吃火鍋時都不能戴眼鏡。店員說,她的眼鏡很可能是在高溫下變質了。
趙曉瑛提出,在配眼鏡的時候,關于樹脂眼鏡配戴的特殊要求,并沒有人提醒她,更沒有相關的文字說明。因此,眼鏡的損壞是由于店員沒有盡到告知義務造成的,要求店家更換一副。而店員卻聲稱,眼鏡的損壞是由于趙曉瑛自己使用不當,店方沒有任何責任。雙方協商至今未有結果。
從2000年開始,樹脂鏡片便以其輕便、不易碎等優勢逐步替代了玻璃鏡片,開始在眼鏡行業內普及。現如今,樹脂鏡片的種類劃分更加明細,分為加硬、加膜、超薄、防塵、防霧等種類。
記者還了解到,合格的樹脂眼鏡是由聚碳酸酯等有機材料制成的,樹脂材料的受熱變形溫度應該在100℃以上。但由于樹脂眼鏡片不同于玻璃鏡片,是由三層薄厚的樹脂結構組成的,如溫度超過60℃,樹脂膨脹各層之間會受到擠壓,再加上各層的膨脹率不同,鏡片就會有一定損壞,出現細小的裂紋或變形,進而變得模糊。此外,有些劣質眼鏡因為材料較差,很可能在稍高的溫度下就會產生變形,尤其是夏天把這樣的眼鏡放在車里的時候,長時間受熱就會產生一定程度的老化、變形。
“市面上的東西,有哪個沒有產品說明書的?就連5塊錢買罐醬豆腐上面還有食用說明呢。現在各個行業都在提升售后服務質量,但眼鏡行業的售后服務還真沒有聽說過。”面對這個眼鏡行業的潛規則,趙曉瑛很是無奈,她說:“1000多元的眼鏡現在只能讓它在家里躺著,想想還真有點兒不甘心。可是又有什么辦法呢?”
價格貓膩多
帶著對眼鏡行業規范問題的種種疑問,9月13日,記者來到位于北京潘家園附近的眼鏡城。起初,看著店面里一個個穿著白大褂的工作人員,著實給人一種進了醫院的錯覺。后經打聽,這些穿白大褂的都自稱是眼鏡廠的退休人員。這樣的“職稱”,很容易給消費者造成“質量有保障”的心理暗示。
隨意進入幾家眼鏡店咨詢,當記者面對“尼采”、“曼聯”、“華倫天奴”、“尼康”等眼鏡品牌和同一款眼鏡相差數倍的價格時,頓時傻了眼。同一款式、同一品牌、同一產地的眼鏡,在不同的店里賣出不同的價格,而且價格懸殊。某品牌的樹脂鏡片在一家眼鏡店里要價500元,店主稱這是進口品牌,質量很好。而就在不遠處的另一家眼鏡店內,同一種鏡片的價格標簽上卻標著260元。據了解,國產鏡片、日韓鏡片和歐美鏡片分屬三種檔次,其實很多知名品牌眼鏡的產地是國內,市場上70%的“進口鏡片”都是國產的。
一位自稱在眼鏡城內開店多年的黃老板介紹,眼鏡經過層層轉手,價格差可高達30倍!目前鏡片的成本是配鏡店售價的10%,眼鏡業的利潤是以“倍”來計算的。市場售價200元的眼鏡,其生產成本最多不超過10元錢。眼鏡零售的平均純利潤率在50%以上,從出廠價格到零售店出售價格,毛利潤率可達到400%~500%。他說,從消費者的心理來看,追求的是品牌和價格效應,因此價格低的眼鏡不一定賣得好。
以進口韓國樹脂鏡片為例,最低批發價為25~30元,質量稍好一點的為45~60元,在零售中卻可以賣到300元以上。如果是稍有名氣的樹脂鏡片如依視路、豪雅、蘇拿等,零售價至少可以賣到800元,但是進貨價也只在300元左右。聽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解釋后,記者決定在黃老板的眼鏡店配一副樹脂鏡片無框眼鏡,共花去540元。
當記者戴著新眼鏡走進另一家店時,無意間看到柜臺中擺著一副款式相同的眼鏡,便隨口問起價錢。“460元!”店員的回答讓記者的心涼了半截,兩家店面相隔不足20米,價格卻相差80元。在強烈的心理落差之下,記者決定回黃老板那里問個清楚。
“款式相同,品牌不一定相同。我給你的樹脂鏡片和鏡架,全都是同類產品里最好的。”看著返回來“興師問罪”的記者,黃老板解釋道。交談中,他告訴記者,在鏡架材料中,鈦屬于比較高檔的材料,黃老板的店中一副150元左右,別人可能就要賣到500~600元;高鎳屬于中高檔材料,黃老板的店中賣50元,在零售市場就要200元以上;不銹鋼、黃銅和白銅是低檔材料,黃老板的店中是4~10元,在零售市場可以賣到幾十元。即使是同樣材質的鏡架,廠家也會掛上不同的品牌,再供應給不同的商家。
“這就好比同一個成分的感冒藥,賣的人群不一樣,它的包裝就會不一樣,比如賣給低收入人群,它的包裝就會簡單一點,再打上一個普通的名字,它的價格就會低一些,對于高消費人群,包裝做得比較精致,起一個好聽的名字,價位自然就會賣得很高。”黃老板雖然說得天花亂墜,但個中問題卻也出情入理,記者心中雖有不悅,卻也只好作罷。
記者調查發現,一副眼鏡之所以可以賣到上千元的價格,主要是層層推銷的原因。第一次加價在廠家,有生產部門在沒出廠的情況下,就會加價5%賣給銷售部門,之后銷售部門再加價15%賣給產品代理商,隨后代理商再轉手給批發商,一般加價在15%~30%,最后批發商再加價30%~50%才會到零售商手里。
許多標稱是進口的眼鏡,不同的商家,價格可能會相差一半。對此,有的商家解釋說,這是因為該款鏡架已經在中國生產,因此價格會有一半的差別。但是,目前大多數世界級的大眼鏡品牌,都還沒有在中國大陸設廠。也就是說,如果商家稱某款世界級品牌的眼鏡是在國內進行生產的,那么他的眼鏡就很可能是仿冒的假貨。
驗光過程存缺陷
幾天以后,記者陪朋友再次來到眼鏡城一探究竟。在一家名叫“博益”的眼鏡店內,對朋友的眼睛進行了驗光。在幾分鐘驗光結束后,店家開出了驗光結果:右眼250度、散光50度,左眼100度。看著手中的驗光結果,朋友心中存疑,因為這與自己現有度數相差較大。
隨后,朋友又來到一家名為“祥瑞達”的眼鏡店。大約兩分鐘后,驗光人員給出了結果:右眼150、左眼150。
此后,記者陪同朋友先后在5家眼鏡店進行驗光,共得出3種結果,其中右眼最高度數為250度,最低則為100度,左眼的差距也達50度。而5家店對左眼散光的說法更是不一。朋友笑著說,看著這些數據,你還敢配鏡嗎?
相信有配鏡經歷的人都知道,驗光是最關鍵的步驟之一,不準確的驗光配出的眼鏡不僅會引起頭痛、惡心、注意力不集中等各種不適,更會損害視力,使視力持續下降。與此同時,驗光師的經驗也非常重要,如被電腦檢測出來的眼鏡度數是200度,如果是第一次配戴眼鏡,驗光師不會給你配200度的眼鏡,他往往會給你配100~150度的。因為人的視力是逐步下降的,突然把配戴者的光度校正到最佳的狀態,配戴者的大腦就會接受不了,會出現眩暈的現象。
在中國首份《驗光環境和需求調查報告》中顯示,目前,近七成的眼鏡店從業人員在本行業工作不到五年,84.2%的眼鏡店驗光人員,僅有高中甚至初中學歷。一部分人,僅僅通過“傳幫帶”的形式“熟能生巧”。
據了解,按照《配裝眼鏡國家標準(GB13511-1999)》規定,僅僅是驗光就必須要半個小時,樣品試戴則需15分鐘。記者發現,雖然眼鏡城中打出“立等可取”廣告牌的眼鏡店并不多,但幾乎所有的商家都表示一小時內就能配好。
北京市眼鏡行業協會秘書長劉多寧表示,目前,在眼鏡產業迅猛發展的同時,的確存在著一些漏洞,比如缺少行業規范等。隨著眼鏡行業的發展,這個行業也將越來越規范,從業人員要有資質證書、開店要由國家質檢總局頒發許可證等。當然,不排除有個別違規現象,這需要加大監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