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低價化妝品叫板直銷企業
新推出的官方售價為280元的安利雅姿凝潤保濕精華液,在購物網站上最低售價是180元;玫琳凱盈白潔面乳官方定價148元,在網上五折左右出售的比比皆是……化妝品直銷行業隨著電子商務的介入,僅是官方價格幾分之一的網絡價格使買家趨之若鶩,眾直銷巨頭引以為傲的價格體系和銷售網絡一時間面臨來自互聯網低價銷售前所未有的沖擊。
網上銷量堪比省業務量
愛用安利和玫琳凱的讀者小秦欣喜地告訴記者,她最近化妝品開銷省了一半,因為網絡買東西比市場上價格至少便宜40%。記者通過搜索發現,淘寶網上賣雅芳和安利產品的賣家有幾千家,相關商品數量有數十萬,這樣醒目的數字,幾乎比廠家在一個大省的業務量還多。
12月16日20點40分至21點10分,記者在淘寶和易趣上搜索“雅芳”,發現該商品分別有121210條和7489條記錄,搜索“安利”分別有100213條和15193條記錄,搜索“如新”分別有31621條和1344條記錄,搜索“玫琳凱”分別有71164條和3352條記錄,就連多數消費者還不熟悉的完美和歐瑞蓮在淘寶的“彩妝類目”中也分別有4958和766條記錄。值得注意的是,幾個直銷巨頭的產品在網上不僅數量多品種齊全,價格相當于官方價格的5至8折,甚至更低。隨著有相當數量的買家已經形成了通過網絡購買低價貨品的習慣,網絡購物形成了不容小看的成交量。
淘寶買家對賣家的評價過關
經過支付寶實際現金交易才記分顯示,記者通過查看幾個淘寶大賣家的信用記錄和商品成交記錄發現,低價貨品受到了買家追捧。例如某位專賣雅芳和玫琳凱的皇冠級(信用點數在1萬以上的)淘寶賣家一周成交玫琳凱和雅芳收到75條評價,一周成交金額超過4000元,一個月成交金額超過1萬元,這樣的成績比一個優秀的直銷員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根據很多買家對賣家的評語顯示,這些成交的產品絕大多數跟市場上流通的產品品質一樣。
區域限制被網絡打破
網絡銷售作為一個開放的空間,可以將貨品銷往任何一個地方,所以直銷企業的區域限制政策在這里形同虛設。記者看到,歐瑞蓮的產品本來只被準許在南京、無錫、蘇州三地設點銷售,淘寶上的“物品所在地”雖然集中在上海和南京,但也不乏貴州山西等其他地區,而銷售地點則擴大到全國各地;完美僅被準許在廣東21個市設點銷售,而在網上的賣家來自全國各地,至于其他大品牌未被準許的地區,在網上也全部越界,變成了天南地北都可以買到商品。
對于安利和如新而言,由于網上部分賣家有海外拿貨的渠道,淘寶還出現了“進口安利”和“海外如新”與其國產產品爭鋒競價的現象。記者在淘寶的“如新”品牌類目下搜索“海外如新”有2863條記錄,“如新5.5折”和“如新5折”分別有3650條和1183條記錄;“進口安利”8344條記錄而且很多打出了“四折起”的口號。網上的大量低價不免讓
直銷企業陷入尷尬,此前就曾發生某個地區的銷售人員因為業務受到網絡低價的沖擊而萌生退意。
部分內部員工變身賣家
在網上以低于進價的價格大量傾銷,這樣的舉動相信任何一個正常的銷售員工都吃不消。據記者了解,雅芳給直銷員的進貨折扣是買滿1200元打7折,如新的政策是銷售員工在第1至6個月通過ARO系統拿貨8.5折,6個月以上8折,但每月最多只能購買2500元的產品,而在直營店里購買永遠都只打9折。安利表示自己的產品是原價賣給直銷員,按銷量返還不超過30%的傭金。
12月15日,記者以買家身份與淘寶一名專賣如新的賣家聊天,發現其網店中有大量的如新產品低至4.5折,此外還有5折的產自海外的如新產品,記者表示自己很困惑:“因為如新產品賣給銷售員工的折扣最低是8折,你賣4.5折能賺嗎?”這名賣家回答:“因為我貼了獎金的,低價只是為了跑量銷售。”此外,5折大量出售安利和玫琳凱的賣家也是基本相同的回答,部分賣家透露自己的產品來源特殊,但能保證品質,個別還表示自己是為了升級自己的銷售級別。
如新有關人士對記者表示,網絡上的如新產品如此低價有三種可能性,一是有人惡意把價格壓低,二是有一部分是假貨,三是部分銷售員工囤貨,而內部員工將低價貨品外流占到的比例微乎其微,比如如新內部員工每個月僅能以5折購買500元的如新產品。目前公司已經注意到了這些低價貨品并希望加以抵制,在有必要的時候法務部會和相關購物網站進行商榷并加以處理,因為正常的銷售體系和價格需要進行維護。
囤貨間接導致價格混亂
面對網上的低價,專家指出,雖然公司批發價沒有受到影響,公司還是照樣盈利,但這使各直銷企業自身需要加強管理,以便維護自己的產品形象。
如新有關人士對記者表示,民間的低價對公司形象當然會有影響,所以需要規范,每一件如新正品都有單獨條碼,公司可以通過條碼查詢這些產品的流向,看是哪些銷售員工在以低價賣出,但如果是假貨和海外如新產品,就跟公司沒有任何關系了。安利中國相關人士表示,所有的世界知名護膚品品牌都在淘寶存在大量低價貨品出售,這主要是互聯網絡監管的問題,討論如何監控電子商務和劃分網絡銷售權利范圍更有意義。她同時表示,這個問題公司絕對不會忽視。
直銷專家胡遠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電子商務的平臺越來越廣闊,直銷企業需要強化自身體系的管理,尤其針對一些漏洞要補上。他認為有的經銷商囤貨是為了拼級別,例如一級直銷員升到二級需要當月賣出1萬元,于是沒達到的人就趕緊囤貨,把囤的貨全部低價賣出而獲取銷售獎金,當兩相抵消后直銷員還是有賺頭。不論是針對囤貨的銷售人員還是其他有特殊渠道的賣家,如果企業的商品在某處形成了大量的低價,這無疑對企業不會是積極的影響,所以相關企業一定要嚴厲打擊囤貨,同時在營銷環節的各個細節強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