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廠商之困
除了前期的投入“打了水漂”,據知情人士透露,廣電系三家“持證機構”開出的收費規則,才是對家電廠商最大的打擊。
在相關“禁令”通知和內容牌照未發放之前,多數家電企業為推廣互聯網電視,都搭建了自主的上游內容平臺,為此投入重金與人力。如長虹去年初正式推出斥資1.5億元打造的網絡內容平臺——樂教網站;創維于2007年就和朗科投資1000萬元打造了“盡享高清之美”的酷開網;海爾與搜狐高清影視頻道對接;海信與新浪合作,在藍媒電視專屬的菜單界面可獲得新浪提供的網絡資訊。在內容整合上,TCL主要是和迅雷合作、而康佳則與新浪網、迅雷、PPS、快播等20多個內容供給商展開了合作。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廣電新政不僅讓互聯網電視的前期投入一下子蒸發,而且,面對消費者對售出產品的質問和庫存商品的后續處理,都是一個大麻煩。
TCL內部人士對《英才》記者表示,為研發互聯網電視,T C L已建成超過200人的研發團隊,整合了大量資源。康佳內部人士也表示,網銳開放式平臺投入了康佳研究院387名頂級軟件工程師的人力成本、研發歷時一年零七個月。
除了前期的投入“打了水漂”,據知情人士透露,廣電系三家“持證機構”開出的收費規則,才是對家電廠商最大的打擊,“CNTV想針對互聯網電視收費,其收費標準據說很高。”
而且,據一家不愿具名的家電廠商透露,每個品牌的互聯網電視,只能選擇一家具有集成牌照的機構,即只有CNTV、百視通、華數傳媒三家中的一家。如此一來,對于廠商而言,議價權微乎其微。
“收費模式是商業問題,嚴格上,應該市場化。如果在有效政策監管下,拿到牌照的集成和內容商有足夠數量,那么,因為市場競爭,有的收費,有的便不會收費,有的可能還會給生產企業交費。”郝亞斌對《英才》記者稱。
那么,這多出來的成本,最終將由誰承擔呢?“以后的收費形式無外乎兩種,一種是變相抬高互聯網電視售價轉嫁成本,另一種是向選擇開通互聯網電視業務的用戶收取費用。從目前看,無論各方以何種理由收取何種費用,也不管是以何種方式,最終都將轉嫁給消費者”,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指出。
消費者之困
但是,現在互聯網上已經能瀏覽全部CNTV網站,為什么又選擇在電視上收看?
對于消費者而言,內容沒有吸引力又何必選擇互聯網電視呢?
據市場研究機構奧維咨詢去年對全國1200個城市家庭的入戶調查顯示,消費者對電視加載網絡功能的歡迎程度達到84%。但是,現在互聯網上已經能瀏覽全部CNTV網站,為什么又選擇在電視上收看?
據央視國際網絡有限公司總經理汪文斌告訴《英才》記者,目前,獲得了互聯網電視“集成牌照”的CNTV,仍處于搭建底層平臺的階段,完善集成系統后,還將交予政府有關部門審核。
郝亞斌則指出,從嚴格意義上說,互聯網電視牌照尚未發放,當下看到的僅是“批準籌備集成業務的批復”。
那么,對于用戶而言,何時才能看到與互聯網上非同質化的內容?對于,急缺內容的互聯網電視,銷量很可能面臨急劇下滑。那么,長期而言,勢必對整個互聯網電視產業的發展帶來重創。
“未來真正實現三網融合,電視潛力也是無限的,針對Ipone上的各種應用,都能放到電視上,未來隨著3D電視的應用和普及,在電視的超大屏幕上看網絡內容和3D電影也比在PC端看要酷炫許多倍了”,郝亞斌憧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