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從配角到主角,從參與者到領跑者,短短幾年間,中國彩電企業在平板化大潮中實現了完美轉身,基本掌握了當前國內平板市場競爭的主動權。同時,以“規模化制造優勢”為基礎,通過積極向上突圍,掌握上游及上游的上游,并布局未來OLED及未來的激光電視等新技術產品,中國彩電企業正在上演平板大勢下轉型升級大戲。
今年以來,隨著LED背光源技術的興起,3D顯示技術的再度受到熱炒,互聯網電視在經歷了過去一年多的推廣后則面臨著“三網融合”政策下的新突破。面對七八月份的市場促銷、九十月份的營銷亮點,中國彩電產業的各大巨頭們又將如何看待、應對,布局?
從本期開始,《中國企業報》將開辟“彩電產業升級系列訪談”欄目,邀請國內彩電企業相關負責人,就產業升級、技術方向、未來趨勢、競爭博弈等話題展開對話。
日前,康佳多媒體營銷事業部市場部總經理黃心仲接受了《中國企業報》記者的專訪,結合康佳的發展以及行業的競爭與走勢等話題展開。
記者:如何看待當前中日韓三國企業在中國市場上的競爭格局。對于日韓企業的3D電視熱潮、國內企業積極推動的互聯網電視以及獲得認可的LED電視,未來,企業會如何應對這種多熱點式的市場局面?
黃心仲:在國內彩電市場上,國產品牌以康佳、TCL、海信為代表的企業在同時布局LED、3D等功能點的基礎上,不約而同把網絡電視作為主要推廣點,我們稱為“軟件主導”;而在這方面相對落后的日韓品牌則主要推廣LED、3D電視,我們可以稱之為“硬件主導”,這是由于各自對市場的認知情況及歷史積累決定的。
未來,面對這種多熱點的競爭格局,企業主要有集成化及專業化兩條路線,所謂集成路線就像手機一樣,把MP3、U盤、數碼相機、錄音筆等多種功能集成在一起,這樣能得到大多數消費者的鐘愛;所謂專業化就像單反相機一樣,功能單一,但能得到專業發燒友青睞。
記者:互聯網電視是中國企業推動的,目前這一產品的市場銷售如何?現階段,“三網融合”政策的不明確性以及廣電總局關于互聯網電視監管政策,對整個產品有沒有影響?
黃心仲:從上半年及“五一”的市場反應來看,在整個平板電視選購中,互聯網電視憑借著強大的娛樂、互動功能,成為了整個彩電行業的領航者。
現在,三網融合的基本大局已定,根據廣電規定,每臺互聯網電視終端必須植入一個具有集成牌照商的平臺,原來家電廠商自建的內容平臺要轉交給集成牌照商接管或者關閉,以保證運營可控。這項規定限制了彩電企業的技術創新和消費者的選擇權,并增加了互聯網電視機售后服務工作的難度和不確定性,非常不合理,對整個網絡電視的產品功能有副作用。
因此,希望廣電總局建立完善的、共贏的聯合作業模式,比如可與硬件廠商、彩電商家進行合作、有效地降低互聯網電視的成本,并建立良性互動模式。
記者:未來5年,甚至更長時間,互聯網電視能否承載中國彩電市場發展的重任。同時,企業又將如何平衡互聯網與LED背光源和3D技術的關系?
黃心仲:我認為,網絡電視作為行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成為彩電標配,所需的時間不用5年,最多兩年就足夠了。
彩電的互聯網技術和LED、3D技術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領域,前者是屬于軟件層面,后者是硬件的升級。在互聯網技術應用到彩電之前,從CRT到平板電視,從高清、雙倍高清到運動高清,再到現在的LED背光、3D電視,彩電功能的革命只能是硬件的升級,彩電的功能只能由廠家來定義。互聯網技術出現后,彩電變得更加開放、智能,出現了更多的互動、應用體驗。
記者:當前,許多國內企業都在挺進上游,建立液晶模組生產線和面板生產線等一系列戰略性布局。這些行為何時能推動企業在市場優勢的提升?與日韓企業之間的較量,國內企業的優勢又在哪里?
黃心仲:在歷經外資品牌的數次雙面夾攻后,巨大的產業危機感堅定了康佳等企業向上游平板顯示屏進軍的決心:發展電視液晶模組技術和產業,向產業上游擴展。就在上個月,康佳總投資8.86億元的昆山液晶模組正式下線,已完成6條液晶背光模組一體化生產線建設,3條一體化整機生產線也已完成安裝調試,并初步形成了自主設計、開發液晶電視功能的水平。
對于中外企業間的較量,外資品牌憑借強大的資金支撐,在上游資源、品牌溢價能力方面略占優勢,而國產品牌則優勢更加明顯。特別在技術應用速度上普遍要比外資品牌早半年。此外,我們在產品銷售和服務的網絡資源方面的優勢也很明顯。
記者:自去年初以來,國內企業在市場上掌握了競爭的主動權。我們也非常想知道,在接下來的“十一”黃金周等市場競爭中,能不能得到繼續體現?同時,在外資企業的較量中,令你記憶較深的感受有哪些?
黃心仲:現在平板市場已進入成熟期,國產品牌的厚勢盡顯,在接下來的“十一”黃金周、元春旺季,可以肯定地說,我們的國產軍團將會繼續掌握主導權。在同外資企業的較量中,令我感受頗深的是他們的價格戰,用我們熟悉的戰術來和我們作戰,并讓我們經營壓力不斷上升。
從2006年開始,外資品牌開始拾起價格武器,給國產品牌以承重的打擊。一方面,他們憑借LED資源和技術上的優勢擠壓高端市場;另一方面又以ODM、OEM形式大幅搶占低端市場。更重要的是,外資品牌在銷售整機的同時,還掌握面板資源,并用面板贏利來彌補自有品牌整機價格戰利潤,給國內廠商以兩面夾擊,使競爭形勢更加嚴峻。
記者:在下一代的顯示技術上,企業是否已經開始儲備?在下一代新技術電視的較量中,中國企業又將如何應對和布局?
黃心仲:目前,除了致力于LED背光源電視普及之外,我們還在OLED、3D電視等最新一代顯示技術上開始了技術儲備。在下一代技術的較量中,我個人較偏重軟件方面,彩電、IT等數碼產品的競爭更重要轉向了內容的較量、平臺的競逐,發揮消費者自己的創造力,共同來互動、體驗甚至創造功能,我們認為這也是中國企業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