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無錫6月12日電(記者 洪曉紅 孫文荊)宜興紫砂的千年美譽遭一夜顛覆,因中央電視臺曝光紫砂煲和紫砂壺質量問題,江蘇宜興的紫砂行業陡陷困境。 “以往百元左右的禮品壺銷量最好,占所有銷售的80%以上,每天都有上百個顧客,但現在大家都有戒心了,一天難得有人光顧。”今日,宜興伊家茶壺批發市場的商家無奈地對記者表示。 宜興紫砂壺一直是收藏家的最愛,享譽海內外。早在宋代,褐黑色的建窯茶具已深受喜愛,到明代時宜興紫砂名家輩出,紫砂茶具廣受歡迎。到了近現代,宜興紫砂陶藝愈加精妙。東南亞各地對于紫砂的喜愛,也為紫砂的進一步發展和繁榮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好機遇。據宜興陶瓷行業協會統計,當地紫砂從業人員從1985以來增加了5倍以上。近5年來,陶業銷售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形成一條80億元產業鏈。丁蜀、大浦等鎮到處是“家家捶泥,戶戶業陶”的興旺景象,陶工人數多達10萬之眾。 但半個月前,央視曝光紫砂壺中摻化工原料后,這里以往門庭若市的景象立即不復存在,大量商品壺批發市場關門歇業,從業者人人自危,當地鄉下靠賣低檔壺為生的村戶如今顯得無所事事。
“最近廣州、北京等很多地方的經銷商都退了訂單,生意明顯下滑。”丁蜀鎮多年從業紫砂的藝人魯健明對記者表示,“雖然曝光的是低價壺有問題,但對我們這些做名家壺的也有影響,對普通人來說,高低檔壺并不好區分。”
許多專家曾出面辟謠,稱加一些化工原料是為了整體效果,且經高溫燒制后對人體并無影響。少數不法商販在燒成后涂抹有毒原料,以增加假壺“賣相”,正宗的紫砂壺價格不會在百元以下。當地政府更是迅速召開了整頓會議,稱要堅決查出這批“害群之馬”。
在有全球最大陶瓷市場之稱的宜興丁山陶瓷城,許多商家在聽聞政府整頓后,紛紛選擇停業避禍,江蘇、福建、上海等地的超市零售環節,也出現了下架潮。
近日,宜興市政府宣布重啟對紫砂礦的開采,以期阻擋坊間對紫砂礦已“斷貨”、國內市場60%以上都不是正宗紫砂的猜測。丁山紫砂廠的工藝師也稱,這幾天生意不好,行業協會每天召集開會,除要求嚴格控制泥料外,還要杜絕名家壺屢見不鮮的“代工”現象。
但紫砂行業制定把關標準的“重磅”之舉并未出現。“因為做商品壺的太多了,攪渾了整個行業,等風頭過去慢慢看吧。”某紫砂工藝師向記者這樣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