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下午消息,近日華南地區勞資糾紛與工資上漲受到社會普遍關注,全國多省市也宣布自7月1日起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約20%。無疑這將引發連鎖反應,首當其沖的便是處于價值鏈低端的中國制造行業。
人力成本上升帶來壓力
深圳是這次調薪潮的源頭。富士康自殺事件直接促使該地員工工資大幅提升。6月8日,深圳市政府也宣布,自7月起,該市最低工資標準由此前的900元/月調高至1100元/月。
身處深圳的企業感受最為直接。“深圳市政府最低工資標準提高了超過20%,硬性政策必須要提高,我們企業員工調整比例也差不多是這樣。”創維集團新聞發言人沈健對新浪科技表示,“這給我們帶來了人力成本上升的壓力。同時,產品銷售價格卻在下降,使得我們在盈利和效益方面面臨很大壓力。”
沈健甚至表示,“今年的形勢非常嚴峻,與去年相比,可以說是冰火兩重天。”
同在廣東的另一家家電企業TCL也嗅到此種味道。“整個社會的用工成本都在增加,壓力對每個企業都存在。”TCL集團品牌管理中心總經理梁啟春表示,最近正在進行人力成本變化的調研和統計。
處在西部的長虹近期也進行了員工調薪,長虹集團新聞發言人、企劃部部長劉海中稱,這是長虹每年對員工的例行調薪,平均提高約10%。劉海中還表示,雖然同屬制造業范疇,但中國家電企業與富士康還有不同。富士康是代工生產形式,而家電企業均有一定的創新性和技術能力,集生產、研發和服務一體化,不能一概而論。
有專家從年初的用工荒與目前的調薪潮綜合分析認為,當前勞動力與資本所發生的結構性失衡已經逼近臨界點,中國制造業成本加速抬升的時間窗口已經來臨。
企業利潤遭擠壓
瑞銀證券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汪濤最近表示,綜合來看調整最低工資的影響,短期內如果工資全面上漲15%~20%,實際工資的增速可能會遠高于實際勞動生產率。對那些整體上是價格接受者的行業(如出口行業)來說,利潤率將受到擠壓,因為這些企業通過提高產成品價格來轉嫁新增成本的余地不大。
“國內電子產品的價格走勢是錯位的。”行業專家、帕勒咨詢資深董事羅清啟對新浪科技稱,“社會生活成本在增加,員工工資增長承受巨大壓力,而電子產品的價格卻在走低。”
“不僅如此,今年以來,鋼鐵、塑料等家電制造業需要的基礎原材料價格上漲明顯,高達百分之幾十,而產品提價緩慢,這無疑將導致企業利潤降低。”羅清啟還表示。
對于面臨的成本上升,多家企業均表示將通過改進供應鏈體系、加強流程管理、尋找成本空隙等手段來緩解,目前均還沒有在海外增加生產基地的具體計劃。
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認為,企業不能再總強調性價比,而應通過提升產品品質,從生產中低端產品邁向高端,才能提高售價,提高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