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說開,輿論經常關注GDP崇拜下導致的地方保護主義。從縱向來看,不少行業領域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原因或許很簡單,說大了是保護民族品牌,說小了就是保障利稅與就業崗位。這其實并沒有錯,關鍵是如何認識保護的手段途徑和尺度。首先,政府作為社會事務的管理者,對于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是絕對不能或缺的。現代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一個企業的產品覆蓋面越來越廣,當產品質量出現問題的時候,受害面相當大,在此種情況下,糾紛的解決,不僅關系到受害的消費者個人,甚至有時會關系到重大社會利益。就“紫砂煲事件”來說,雖然不至于引發社會不穩定的后果,但毫無疑問的是,在社會誠信狀況不樂觀的情況下,公眾又受到了“反誠信”的洗禮,如果類似情況經常發生,那么也就別指望整體的誠信水平在短時間內有多大提升,因為人們感受到的只是強勢經濟體面前的無奈。
其次,政府部門只有認真履行監管職責,乃至對有關企業做出嚴肅處理,才是對企業的真正愛護。正如沒有哪個企業不想成為百年老字號一樣,也沒有一個政府不希望社會上出現更多的民族品牌。然而,這不是“只幫忙不批評”的過程,企業產品與自身品牌質量的成長,離不開政府監管部門與消費者的不斷糾錯,特別是當有些企業認識不清、不買消費者賬的情況下,監管部門處理的“鞭子”該打就得打。以“紫砂煲事件”為例,拋開消費者訴求不說,已有媒體分析,美的這些年擴張勢頭比較猛,但是相關產品的技術、質量維護儲備不足,導致其不少產品遭到投訴。對于類似這種企業發展中的問題,監管部門難道不應該以“紫砂煲事件”為契機,幫助企業整頓處理嗎?
總之,監管乏力,生活是無法更“美的”,美的可以后知后覺,但監管部門沒有任何理由猶豫不決。(凌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