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醞釀、討論、爭議近十年的廢舊電器電子回收處理,將于2011年元旦起實施。這將此前分散于眾多家庭手工作坊中的零碎產業,通過國家立法的形式聚集成一個全新的環保回收拆解產業。
在催生一個巨大的循環經濟利益體時,也直接增加制造商在中國市場的運營成本。當前在全球范圍內環保拆解產業都通過建立補貼基金支撐發展的背景下,中國補貼基金雖然由制造商繳納,但作為產業受益者的銷售商和消費者,也應承擔責任。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三部委共同發布了經國務院批準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目錄(第一批)》(以下簡稱目錄)以及目錄制定的規定。彩電、冰箱、空調、洗衣機、電腦五類產品入選。這為2011年1月1日起將全面實施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提供了具體的方向和動力。
《中國企業報》記者注意到,條例是于2008年8月20日國務院第23次常務會議通過、2009年2月25日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正式簽發,到第一批目錄出來已過去了2年多。目前,距離政策實施僅剩3個多月時間,但備受制造商關注的回收基金繳納標準、繳納方式等問題仍未公布。
條例的實施將會為我國消費電子產業的發展帶來哪些影響?又將會給整個產業鏈的商業價值再造帶來哪些機遇?還將會給產品的生產商、銷售商、使用者、回收商、拆解商帶來哪些沖擊和幫助?特別是明年起第一批目錄中所涉及的生產商又將繳納多少基金,補貼對象、補貼范圍、補貼水平又將如何劃定?帶著這些問題,《中國企業報》記者展開了一系列調查和采訪。
形成循環經濟效益
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一位參與政策制定的人士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第一批目錄的發布意味著從明年起條例的實施便有了內容和載體。就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短期內不可能對所有的電器電子產品都強制性實施回收,因為還缺乏足夠的回收拆解能力。
此前,《中國企業報》記者了解到,家電“以舊換新”政策實施過程中,9個試點城市就曾有許多廢棄家電放在消費者家中來不及拉走,很多拆解企業的露天草坪上都堆滿了來不及拆解的產品。
在上述知情人士看來,當前家電回收的最大問題就是物流體系和拆解體系的匱乏。多年來,我國家庭內的電器電子產品不是超值服役,就是流入了一些“走村串巷”的廢品收購商手中,由于缺少專業的設備和經驗,不僅造成了銅、鐵、塑料等資源的浪費,也引發了極大的環境污染。
“實際上,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回收利用是一塊很大的市場商機,屬于國家大力推動發展的循環經濟范疇。”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副會長王建曾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他還進一步指出,家電中含有大量的有色金屬、稀貴金屬、塑料等資源,完全可以進行二次回收處理后再利用。目前,日本對家電中的銅、鐵、塑料循環再利用率已高達50%以上,這大大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
記者了解,截至2009年,我國的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空調、電腦等主要家電產量近5億臺,出口量達2.4億臺。最為重要的是,我國已從前幾年開始步入家電報廢換代的高峰期,每年的理論報廢量超過5000萬臺,報廢量年均增長20%。
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也表示,通過建立規范的回收處理體系,實現多渠道回收和集中處理,最大限度地循環利用資源,對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還將會給予回收、拆解企業不同的基金補貼,從而保證他們的正常運營。
一位政策參與制訂者表示,目錄是成熟一個增加一個,有別于歐盟,可以摸索經驗、減少生產者繳納基金的盲目性。未來,手機、復印機、打印機、廚衛家電、工業家電都將逐步納入拆解范圍。
幾大問題待解
不過,有企業人士指出,目錄公布同期并未公布生產企業應當繳納的回收處理費用標準。
條例第七條規定,“國家建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用于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費用的補貼。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進口電器電子產品的收貨人或者其代理人應當履行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的繳納義務。”
對此,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廢舊電器電子工作委員會秘書長管世翾則指出,“世界范圍內任何一個國家的廢舊電器電子的環保處理,都通過建立補貼基金的制度來支持。如果按照環保標準進行拆解,現階段很多拆解企業肯定虧損。未來,只有規模化、產業化拆解,才能談得上環保與成本最低,生產者繳費也最少。”
多位國內家電企業在接受《中國企業報》采訪時則擔憂,由于國家對于廢棄家電回收采取向生產企業直接征收補貼費用的方式,而不是像日本采取向報廢者征收的手段,一旦明年政策強制實施,必將會對企業現有的運營成本造成一定壓力。據了解,當前我國彩電企業的平均毛利率在10%—15%左右,而空調、冰箱、洗衣機等企業略高,也只有15%—18%左右。
奧維咨詢研究總監趙茂軍則指出,“一旦國家對于生產企業征收的補貼資金過高,不排除一些企業會通過產品適當漲價的方式,將這一成本變相轉嫁給消費者。”
此前,在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一份處理基金的專題研究報告中曾披露,2011—2012年對冰箱、空調等5類產品征收標準為每臺4元至20元不等,并建議由各級國稅部門代征,按季度收繳。
在基金的補貼方式上,中國家電協會理事長姜風也建議,“對于每類產品所征收的基金,應該用于該類產品的回收處理。不贊同大鍋飯,不贊成收上來以后再分配的原則。”姜風還舉例說,如果當年空調收得多補貼得少,第二年就應減少對空調的征收,而不是把空調收上來的錢補貼到冰箱上。
同時,姜風還建議在基金的征收方式上,應該是以生產企業為單位征收,而不能按照品牌企業來征收,這樣就可以將許多企業為他人代工、貼牌的產品涵蓋在內,簡單方便。
一位參與處理基金政策制訂的知情人士則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征收肯定是從生產企業入手,以生產量為標準,但出口產品免征。最終會由地方稅務部門將回收基金當做附代稅費一并征收。同時,基金對于一些企業的產量虛報等造假行為將會給予嚴厲處罰。
不過,對于五類產品的補貼費用征收標準,上述知情人士則透露,財政部正在會同相關部門做最后的確認,不日將會公布。不過,在征收額度上,不會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會設定一個階段性的征收周期,實現每年收支平衡為宜。
記者注意到,國家目前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的家電“以舊換新”政策在2010年6月底擴容后,將政策的有效期延長至明年年度,這意味著,短期內家電生產商還將繼續享受國家政策的支持,短期內不會將繳納的費用轉嫁消費者。同時,回收和拆解企業也將會獲得來自政策上的更大支持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