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0年5月23日,新家電銷售量在“以舊換新”政策促進下已突破500億元,與往年相比有大額增長,政策作用明顯。但同時,“騙補”、“倒賣憑證”、“買舊換新”、“舊家電回流”等現象屢屢出現。
記者調查發現,由于缺乏監管,家電收舊企業倒賣“以舊換新”憑證,正蠶食著國家的財政補貼。
專家建議,政策實施一段時間后,應該通過各種途徑收集反饋意見,對政策進行調整修訂,比如對政策適用的范圍、對象、方式都要重新審視,這樣才能確保一個好的政策真正發揮實效
法制日報記者 郭宏鵬 劉百軍 法制日報實習生 范傳貴
不久前,商務部向已實施家電“以舊換新”政策的省市商務部門發出通知,要求在今年10月1日前將“以舊換新”政策覆蓋到所有地市和區縣。這是繼今年5月商務部、財政部、環境保護部聯合擬定方案,決定在全國推廣家電“以舊換新”政策以來,相關部門為這一政策注入的又一針強心劑。
家電“以舊換新”政策是“搞活流通、擴大內需”的重要舉措之一,從2009年6月1日起,在9個試點省市試行。在這些地區,消費者可以將家中的老舊家電向收舊企業交售,然后由收舊企業開具“以舊換新”憑證,憑借該憑證去購買新家電,可享受新家電價格10%的國家補貼。
據統計,截至2010年5月23日,新家電銷售量在“以舊換新”政策促進下已突破500億元,與往年相比有大額增長,政策作用明顯。有業內人士認為,家電銷售額的直線攀升直接促成了“以舊換新”政策在全國的推廣實施。
然而,與“成效明顯”相對應的,是這個政策在實施中的亂象紛呈:“騙補”、“倒賣憑證”、“買舊換新”、“舊家電回流”等現象不時地在各地被媒體曝光。這不禁讓人質疑,這項以國家和地方財政支出為支撐的惠民政策,究竟在惠民的同時,留下了多少漏洞遭不法商販和投機分子的蠶食。
今年6月21日,《家電以舊換新實施辦法(修訂稿)》下發,被認為將有效抑制試點期間發現的問題。國慶節前夕,商務部又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商務部門會同財政、環保部門加強監督檢查,對家電以舊換新中違規違法的問題聯手查處,嚴防“騙補”等現象的發生。但《法制日報》記者近日在調查中發現,在實施家電“以舊換新”過程中,各種違規操作仍頻頻上演。
市場需求巨大
倒賣憑證成為漁利手段
福建省福州市是家電“以舊換新”政策首批9個試點省市之一,自2009年8月18日開始實施以來,拉動家電消費的成效頗為顯著。但同時,福州市也多次被曝存在“騙補”、“身份證信息盜用”、“倒賣憑證”等現象。
在福州市鼓樓區,一名姓繆的市民2009年10月第一次在一家家電全國連鎖企業參與“以舊換新”,換購了一臺滾筒洗衣機。當他在今年6月第二次到該企業購買空調時,卻被告知已經參與了11次“以舊換新”,超過了修訂后實施辦法規定的個人“5臺”之限,無法享受補貼。另有一位老人,在兩個月內被人冒名參與了11次家電“以舊換新”,也被拒于補貼之外。
《法制日報》記者近日前往福州市鼓樓區貿發局采訪,該局商貿發展科李科長向記者證實了這一現象。據他介紹,在家電“以舊換新”政策試點期間,國家并未限制參與“以舊換新”的次數,而修訂后的實施辦法配套了限購令,明確要求在2010年6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政策實施期內,通過政策購買新家電個人不超過5臺,單位不超過50臺。
據了解,正是修訂后實施辦法中的這條限購令,牽出了一條蠶食政策利益的鏈條。“由于試點期間,只有福州市本地居民才能享受‘以舊換新’,而在福州市生活的外來人口肯定也希望能得到補貼,家電商場為促進銷售也會積極地為顧客想辦法,這樣就產生了對‘以舊換新’憑證的需求。”福州市一名參與“以舊換新”協調工作的官員告訴《法制日報》記者。
而記者了解到,對“以舊換新”憑證的需求,并不局限于“外地人”,還包括家里沒有舊家電的,以及修訂的實施辦法施行后需要購買5臺以上家電的消費者。正是在這幾類消費者的需求之下,家電商場及其銷售人員、舊家電回收企業及其工作人員都從中找到了漁利的空間。
“顧客沒有在身份證復印件上寫上日期,銷售人員把身份證復印件多印幾張,碰到外地的顧客就幫他辦理了。”對于兩名消費者被人冒名參與“以舊換新”,鼓樓區貿發局李科長向記者分析了一種可能性。而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這種可能性極大,且廣泛地存在于各大賣場中。
今年4月28日,剛剛搬新家的郭先生在福州市山姆會員超市看中了一臺價格為1619元的空調,導購員稱,如果做一下“以舊換新”還能再便宜 160多元。當郭先生說自己并沒有舊家電時,導購員立馬表示這不是問題,并拿出紙筆來給他算了筆帳:“如果你有舊家電,可以便宜160元;現在你沒有,那我可以幫你做,但是你要給我100元錢,因為我們要去買舊家電。”
能便宜60元,郭先生最終接受了導購員提出的方案,并當場兌現了60多元的補貼。但他回家后發現,自己的購機發票上,客戶名稱為“鄭秀娟”,而非自己。記者事后多方查證了解到,導購員所稱收100元購買舊家電,其實只是幌子,導購員所購買的是“以舊換新”的憑證,因為只有拿著事先已準備好的憑證,才能現場兌現補貼。
“私下交易憑證的事的確存在,一張100元、80元都有。”李科長告訴記者,這種現象在全國試點期間都存在,“舊的實施辦法對這一塊沒有規范,基本屬于默認,但新的實施辦法明確提出了禁止轉讓、出售‘以舊換新’憑證,并配置了限購令,就是為了制止一些利用‘以舊換新’的倒賣行為。接下來應該不會出現這種問題了。”
《法制日報》記者隨后采訪了福州市家電“以舊換新”領導小組辦公室一名負責人,他也表示由于現在福建全省都在實施家電“以舊換新”政策,地域及戶籍限制不存在了,“以舊換新”憑證的需求就沒有了,“這類投訴幾乎都不會有,有的話都是試點期的遺留問題”。
政策尚有漏洞
收舊企業成憑證倒賣主力
倒賣憑證的現象真的消失了嗎?
前不久,《法制日報》記者以商人身份,走訪了福州市鼓樓區一家電器商場,接待記者的是一名“陳主任”。他了解到記者需要一臺立式空調、3臺掛式空調后,組合了一個優惠套餐,并表示如果做一下“以舊換新”,還能便宜900元左右。當記者告知自己沒有舊家電時,他笑著說:“這都好辦,扣掉300元錢,我們來做,只要你想要,我都給你做好,放心。”
最后,“陳主任”問記者,公司注冊材料能否提供,記者稱不方便,他立刻表示:“沒問題,你如果沒有,我給你提供。”
隨后,記者又回訪了郭先生購買空調的福州市山姆會員超市。記者稱要一次性購買6臺空調,希望享受“以舊換新”政策的優惠,但自己沒有舊家電。導購員開始勸說記者自己購買舊家電來辦理,但記者稱嫌麻煩。導購員于是表示,可以問問能不能買到憑證,那樣就快多了。
記者:“要找誰買?”
導購員:“收舊企業啊,只有他們才有這個。”
記者:“要不我自己向他們買?”
導購員:“一般人他怎么可能賣給你,這是違規的,被抓到就慘了。”
隨后,這名導購員打了一個電話,通過電話后告訴記者,最近抓得很嚴,不好弄,勸記者還是自己買舊家電。最終在記者一再地堅持下,導購員才答應下來,讓記者當天下午去購買家電,一星期左右領取補貼。
《法制日報》記者了解到,在線下交易頻繁的同時,網絡上的“以舊換新”憑證銷售同樣紅火。記者在淘寶網上輸入“‘以舊換新’憑證”,立刻跳出了上百條商品信息,主要以上海、廣州、福建三地的交易最多,其中人氣最高的為上海的一家網店,近30天內已售出247份。
根據網上的信息,記者與一家名為“迷你時尚百分百”、IP地址顯示為福州市的網店取得聯系,稱要購買8張“以舊換新”憑證。這家網店的銷售人員隨后向記者詳細介紹了操作流程:“你要提供身份證、電話號碼,我們填好表格后幫你錄入檔案,然后我們上門送憑證給你,你給我們錢,80元一張。今天晚上就能送到你手上。”
記者看該店銷售記錄為零,于是故意討價還價:“便宜點嘛,生意這么差還賣這么貴。”銷售人員立即回復:“我們的憑證好(賣)得很,只不過都是當面交易,網上沒有顯示。”隨后答應以75元一張賣給記者。
記者以擔心憑證無效為由,要求銷售人員告知開證的公司。銷售人員稱:“我們開的肯定都是有效的,賣很多了。”聊天中他還透露,他們公司是一家中標的家電回收企業。記者隨后從該公司安排派送憑證的業務員口中得知,該公司全名為“福州瑤海貿易有限公司”。據福建省政府網站公布的家電“以舊換新”中標企業公示名單顯示,這家公司的確在列。
福州市鼓樓區貿發局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接到多名消費者舉報身份信息被盜用后,她也覺得“問題在于收舊企業”。
記者從修訂后的實施辦法中了解到,開具“以舊換新”憑證只需經過收舊企業一個環節。只要收舊企業收購了大量廉價的家電,就完全可以給自己開憑證。雖然實施辦法中要求消費者要憑借真實身份證才能換取補貼,但正如“迷你時尚百分百”網店銷售人員所描述,錄入消費者信息的權限在他們手上,所以只要想購買的消費者事先告知身份證號碼,然后再帶上身份證去領取補貼就行了。
監管存在不足
短期政策如何有效執行
今年4月底,北京市商務委員會開出了首張家電“以舊換新”企業違規行為處罰單,北京市大中家用電器連鎖銷售有限公司、北京TCL電子銷售有限公司、北京美的制冷產品有限公司因為個別導購違規使用回收憑證各被處以人民幣10萬元的罰款。
然而,這樣的罰單并不多見。《法制日報》記者了解到,福州市在接到各種投訴后,曾召集全市中標企業開會,要求企業進行自查,并發出警告。消費者身份信息被盜用事件經媒體曝光后,福州市家電“以舊換新”領導辦公室相關人士稱,他們已開始著手一單一單調查取證,并會對中標企業及網點進行暗訪、取證,同時完善實施細則。對違規操作的網點及企業,將取消其中標網點及企業資格,并沒收押金處理。
但截至記者發稿時止,仍未見任何調查結果。福州市“以舊換新”領導小組辦公室一名負責人向記者坦陳:“一些問題有投訴,但是由于商貿主管部門無權查處身份證的使用情況,只能建議消費者報公安部門了。”而記者了解到,到目前為止,福建全省尚無一起類似案件由公安部門立案偵查。
有業內人士分析說,正是在這種監管的空隙之下,倒賣“以舊換新”憑證正悄然成為一個產業,蠶食著國家的財政補貼。
據了解,早在“以舊換新”政策試點工作即將結束時,關于是否要繼續在全國推廣就已有了爭論,而各大家電銷售企業一邊倒地支持這一政策繼續推行。但在一些專家看來,這一政策在實施中已經出現眾多問題,需要謹慎推行。
中國行政管理學會理事顧建光認為,家電“以舊換新”是臨時性政策,存在環節多、漏洞多、成本高等缺陷,有些漏洞很難彌補或者彌補的成本更高。這項政策短期為刺激消費、拉動內需是可取的,但大范圍推廣和長期執行仍需全面評估和完善。
顧建光說,從公共政策的角度來講,不可能用一項政策解決多個問題。從長期來看,還是應分別針對廢舊家電回收與新家電銷售制定支持政策。
“家電‘以舊換新’政策實施初期,對刺激消費拉動內需確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時間長了鉆空子的現象就多了。我們建議,政策實施一段時間之后,應該通過各種途徑收集反饋意見,對政策進行調整修訂,比如對政策適用的范圍、對象、方式都要重新審視,對‘以舊換新’的‘舊’下一個定義,‘新’如何換,都予以明確。這樣才能確保一個好的政策真正發揮實效。”曾多次參與“依舊換新”政策制定的資深業內專家周儆的這番話,是在家電以舊換新實施辦法修訂以前,即今年4月份說的。如今,修訂后的實施辦法已經出臺,但各種問題卻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