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個稅起征點調整在內的個稅體系改革,需要完善的全民信息來給予數據支撐。否則,各種擬議方案極有可能淪為紙上談兵。
近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公布了社會公眾對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的意見。根據披露信息,網上共有82536人發表意見,其中贊成以3000元作為起征點的有12313人,占比為15%。
個稅起征點調整是我國個稅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也承載了兼顧效率與公平的厚望。但從公眾意見情況看,坊間針對個稅起征點的建議方向仍較為分散,尚難有定論平復眾口。應當看到的是,信息對稱是各方同臺探討個稅起征點的關鍵前提,相關部門的當務之急是著手做好統計披露工作,為個稅改革夯實論證基礎。
個稅改革如何才能更加合理?參與討論的人士對此積極建言獻策?偨Y起來,有兩種聲音較為突出:其一,有人建議應根據地區收入差異規定不同起征點。由于我國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尤其是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的生活成本高企,對這些城市的多數人士而言,3000元的起征點不符合“基本生活費用不必繳稅”的原則。其二,有人認為,在計算個人稅負時當綜合考慮納稅人的家庭贍養負擔,同樣是月入萬元的職場金領,單身人士與“上有老下有小”的養家者經濟負擔完全不同,稅負也應不同。
這些聲音體現了老百姓的現實感受,應當受到決策部門的關注。然而需要提及的是,這些在理論上頗為科學的建議,現實執行卻難以一蹴而就。就第一種聲音而言,地區差別化稅收拉大了一線城市與中小城市之間的免稅額度差距,這在客觀上鼓勵了人才向發達地區流動,進一步加劇了當下人才分布不均衡的現實矛盾。對于后者而言,如何科學、完善地統計各個家庭的收入及負擔,也需要有關部門投入極大的精力,難以在朝夕間到位。
可見基于理性和建設性的邏輯,包括個稅起征點調整在內的個稅體系改革,需要完善的全民信息來給予數據支撐。否則,各種擬議方案極有可能偏離百姓的現實承受能力,淪為紙上談兵。
但遺憾的是,目前的統計數據發布情況并不理想,難以為個稅改革定調提供強有力的佐證。一個典型的案例是,此前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居住月支出為111元。該結論甫一公布,立刻引發輿論質疑。普通百姓十分不解:當前房價水平已“沖入云霄”,豈能是區區111元所能夠滿足的?而統計局卻認為,按照專業定義,所謂居住支出只包括房租、水電費、燃料費、取暖費、物業費、維修費等日常消費支出,而不包括所謂的購房支出,因為后者在統計學上算作投資而不是消費。顯然,這種學究式的統計思維與大眾生活現實狀況相去甚遠,由此得出的統計結論極有可能傳遞出扭曲的信號,進而導致決策結果走偏。
聚焦個稅起征點3000元是否合理的問題,其重要的衡量標準就是是否對居民的基本開支征稅。既然針對個稅起征點問題眾口難調,那么主管部門不妨從基礎工作抓起,讓客觀、系統的統計數據為重要決策指路。
□馬紅漫(上海 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