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跡象表明,2007年將成為我國農業保險大力發展之年。
不久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推進新農村建設,首要任務是建設現代農業。近日,權威時政周刊《摻望》刊載文章稱,200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將關注焦點鎖定在“積極發展現代農業”上,這將是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4年鎖定“三農”問題。
有關專家指出,現代農業的提出,是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因為它賦予了農業新的內涵、功能和定位。現代農業建設,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保證協調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就需要統籌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其中自然少不了農業保險。
《摻望》周刊在這篇文章中稱,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首先要建立包括農業風險防范機制在內的與現代農業相適應的投入保障機制。而農業風險防范機制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要積極發展農業保險,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范圍,各級財政對農戶參加農業保險給予保費補貼。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問題始終是關系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問題。我國又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農業環境相當脆弱;同時,我國農業產業總體上弱質性非常明顯。統計數字顯示,近十年來,我國平均每年約有3億畝農作物受災,2億多農村人口受到災害影響,種植業因災遭受的損失率高達11%。而在災害面前,農民的抗風險能力很差,常常是“一年遭災、三年受貧”。正是這樣的現實,帶來了發展農業保險的迫切需求。
近年來,中共中央、國務院始終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對農業保險的發展也非常重視。十六屆三中全會的《決定》,2004年以來連續三年出臺的中央一號文件和“十一五”規劃綱要,去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以及國務院關于中部崛起、畜牧業保險發展等文件中,都對農業保險的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力度之大,多年未見。據了解,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去年還首次邀請保監會參與了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的起草工作。
中央政策為農業保險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而近幾年來,中國保險業把農業保險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突破口所采取的具體行動,則為自身今后在現代農業建設過程中有所作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4年,按照“總體規劃、階段部署、抓好試點、逐步推進”的工作方針,農業保險試點正式啟動。一方面,保監會在上海、吉林、黑龍江先后批設了3家不同經營模式的專業性農險公司;另一方面,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在江蘇、四川、遼寧、新疆等省區開展了保險公司與政府聯辦、為政府代辦以及保險公司自營等多種形式的農險試點。2005年,寧夏、內蒙古、湖北、云南、北京、黑龍江、四川等地部分縣市相繼開展和深化了農險試點,當年全國農險保費收入7.29億元,同比增長84.26%,首次扭轉了1994年以來農險逐年萎縮的局面。去年全國農險保費收入8.46億元,為農業、農村、農民提供風險保障733億元,同比增長124%,全年賠款支出5.84億元,繼續保持了良好發展勢頭。
據了解,目前全國有近90%的省、市、區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發展農業保險,已經開辦的各類農業保險險種達160余種,涵蓋了包括種養兩業、農民家財、人身傷害、醫療健康等涉及農民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去年,江蘇、山東等20多個省、區的30余位領導對農業保險工作做了明確批示或指示。在大部分農業保險試點地區,地方政府都采取財政補貼、組織推動、政策引導等各種措施,對農業保險給予政策扶持。而四川、福建、湖北等地政府還下發了有關發展“三農”保險的意見。
雖然目前發展農業保險還面臨著許多困難,但有關專家指出,隨著現代農業建設的推進和一系列方針政策的制定落實,從中央到地方,農業保險越來越受到重視,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將成為不爭的事實。
同時,隨著中國保險業的實力不斷增強和保險技術水平的提高,農業保險服務能力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相信在解決“三農”問題這個“重中之重”的過程中,中國保險業不會自甘人后。畢竟,發展農業保險是順民意、謀民利、得民心、解民憂的具體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