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渣打理財產品 三個月虧300萬 追蹤
每經記者 胡俊華 發自上海
本報昨天報道了渣打銀行高端客戶吳菲(化名)通過購買該行理財產品投資海外基金,虧損近300萬一事。吳菲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渣打銀行產品說明太專業,有糊弄客戶之嫌。“我以為全部的資金都用于購買6只基金,怎么知道還購買了另外一種產品?”
在產品設計之外,吳菲已經把焦點放到了渣打開設的賬戶上:“我有充分理由懷疑,渣打銀行根本沒有用我的資金去買海外基金,因為我的市場聯動投資賬戶上的金額始終保持在近1000萬。”
奇怪的聯動賬戶
據吳菲介紹,當時花近1000萬購買渣打銀行 “金通道環球投資系列”理財產品時,與銀行簽署了多項協議,其中包括認購申請書、市場聯動系列客戶協議、匯利系列客戶協議、代客理財協議等。
“10月中旬銀行寄過來的對賬單顯示我虧損近300萬。但當我上網查詢后發現,銀行為我設立的市場聯動投資賬戶上的金額依然是近1000萬。”吳菲表示。
事實上,這個聯動賬戶成為理解所有事情的一個關鍵因素。從正常的投資流程來看,第一步,吳菲先將1000萬人民幣存入渣打銀行活期儲蓄賬戶;第二步,吳菲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后,因為和銀行簽訂了市場聯動系列客戶協議,渣打銀行將資金從吳菲的儲蓄賬戶劃撥到聯動賬戶上;第三步,渣打銀行再利用聯動賬戶中的資金進行投資,包括購買海外基金等。
“既然聯動賬戶就是購買境外基金的賬戶,那么拋售基金后,資金必須立刻回到聯動賬戶,并同時馬上回到我的活期賬戶。”但令吳菲感到疑惑的是,盡管對賬單顯示投資境外基金虧損將近300萬元,但她聯動賬戶的可用余額仍然是近1000萬,也就是說,聯動賬戶的資金并沒有隨基金投資虧損而變少。“購買海外基金難道沒花錢?”
對賬單是否有效?
為了弄明白聯動賬戶的情況,吳菲昨日再次前往渣打銀行營業廳查詢。“柜臺小姐跟我說,我還有定存900多萬。”吳菲表示,“這說明我撥到聯動賬戶上的近1000萬成了定期存款,渣打銀行購買境外基金的可能是其他的資金來源,或者渣打銀行根本沒有買過基金。”
但是渣打銀行寄給吳菲的對賬單上明確注明,截至10月2日,投資境外基金的凈資產僅剩700萬元。吳菲表示:“渣打銀行寄過來的對賬單,既也沒有蓋業務章,更沒有賬號信息,怎么就可以確定是我的呢?”
由于聯動賬戶沒有變化,渣打銀行是拿哪一部分錢去購買境外基金?對這一問題,昨日《每日經濟新聞》并未得到渣打銀行方面的明確解釋。
渣打銀行公司事務部的胡俊杰表示,這涉及銀行的具體操作流程,并不太方便跟媒體解釋。“渣打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在監管部門都有明確備案,所有的運作流程,都是在監管部門的監管之下的,因此不存在違規操作問題。”
產品描述過于專業
吳菲對渣打產品設計始終耿耿于懷。她表示,在看過《每日經濟新聞》的報道后,才知道雖然購買的是一個產品,但投資對象是兩部分。
吳菲說,渣打銀行理財產品的認購書上,都是專業術語,也對她產生了誤導,以為這款 “金通道環球投資系列”理財產品,所有的錢都用于購買6只基金。“渣打銀行故弄玄虛,在普通人面前賣弄專業知識,這是在進行文字上的欺詐。”
吳菲表示,“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時,應該以老百姓容易接受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來表達,而不是請幾個專家過來,弄得越復雜越好。”
對于銀行理財產品描述過于專業,普通投資者不容易理解這一問題,胡俊杰說,“現在銀行方面也在反思。比如國內投資者一開始買了這些理財產品,但后來又表示,不懂這些產品。”他認為,其實產品描述本身是已經很清楚了,只要投資者認真看了說明,還是很容易理解的。“在市場好的時候,都沒有問題;但市場一波動,投資者又來指責銀行。現在說誰對誰錯,沒有太大的意義。”
網友熱議
條款太晦澀 銀行應擔責
而本報對此事的報道,也在網絡上引發廣大網友的熱議。
有來自浙江的網友表示,“渣打銀行是正宗的絞肉機”,三個月虧了將近300萬,“超出常人想象”。該網友表示,“銀行方面往往搞些復雜晦澀的條款,只講收益的好處,而不明確虧損的嚴重后果,給投資者帶來巨額虧損”,因此,銀行方面應該承擔責任。
而有來自上海的網友表示,銀行的格式文件,“通篇是在賣弄金融術語,認識字的人,99%以上是看不懂的。只有出了事,才會仔細研究。”有來自河北保定的網友則對銀行提出質疑,“難道客戶連解除理財協議的權利都沒有?”
有來自北京的網友表示,“我也買了渣打銀行6萬美元的理財產品,過了3個月,虧損40%。現在也沒弄懂是怎么虧掉的。”
一位來自浙江的網友表示:“這些問題的產生,大都是被理財經理欺騙和誤導,希望有關部門能對此重視起來。”
網友們普遍表示,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看清楚條款,免得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