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背后的“謊言” 厘清股指期貨時代四大誤區
即將上市股指期貨的2007年,將是中國資本市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這與2006年股市實行市場化改革一樣將被載入史冊。不過,歷史經驗表明,在一些重大改革舉措出臺前后,理論界都會引發一些爭論,時下就有“數據論”、“錢勢論”、“混業論”和“風險論”等幾種觀點。 2006中國金融年度人物活動評選
數據背后的“謊言”
當前一種時髦的觀點是,中國期貨市場近年來發展過快,應該注意穩定了。持這種觀點的人從單純的數字出發,列舉了從1995年我國期貨市場交易額10萬億,到2006年持續增長接近20萬億這樣的“成績”。然而筆者認為,這些數字表面上驚人,實際上卻是一個真實的謊言,除了誤導輿論之外沒有任何價值。從統計學理論來講,只有相同交易時期的數字才具備科學的可比性,而基于不同市場時期單價基礎上的交易額則是沒有可比性的。如滬銅(64080,440,0.69%)2000年每噸的價格只有1萬多元錢,2006年是8萬多元錢,若從真正的交易學比較,每手仍為5噸,可交易額卻上升了8倍。從嚴格的統計學意義上講,具有可比性的應該是交易量,實際上,從真正的交易學上講,10年來的奮斗,到現在我們反而還沒有恢復1995年的交易量,1995年國內期貨市場的成交量為6.4億手,而今年交易量卻只有大約4億手左右。
同時還須注意到,相較同期,我國期貨市場與國際市場在增量上的差距也越來越大,1995年同期美國期貨市場的成交量60億手,到2005年交易量上升為396億手,增長近7倍。
“錢勢論”難以立足
另一個當前流行的觀點是“錢勢論”。圍繞著上市股指期貨后,誰將成為主力會員參與市場交易的問題就頗有爭議。其中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有錢才能有勢”。目前似乎是銀行和券商“最有錢”,好像只有他們成為交易所的會員后,股指期貨才能做大做強,才能抵御市場價格波動等因素導致的市場風險。而無錢無勢的期貨公司似乎只能是一個“小配角”。
但是,任何關于未來的預言都應該是以現在的客觀事實為依據。根據經濟學原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的增長應該給金融業帶來不斷贏利的機遇,但事實卻正相反,銀行業和證券業的經歷表明。這一切不是孤立的現象,只能歸因于我們的金融制度在某些方面出現了嚴重問題。
目前的金融企業中,只有期貨公司獨善其身,沒花國家一分錢、僅靠期貨公司股東們的出資不但消化了各種各樣的市場風險,而且做大做強了現有的三家期貨交易所。
同時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巴黎銀行事件、住友事件都發生在財大氣粗的大機構。這一點值得我們深思:什么是先進的、符合市場運行規律的體制?管理風險靠資本,還是靠科學的規律和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才?答案是明顯的。
“混業論”以偏概全
此外還有一個時髦的觀點是“混業論”。按照“混業論”觀點,所有金融行業都應該在銀行羽翼之下,因為中國最強的金融機構只有銀行,銀行可憑老板的身份成為所有金融機構的控股公司。
但這種論點似乎與世界上金融業比較發達的美國金融市場的實際情況大相徑庭,在美國銀行業、保險業、期貨業、證券業似乎都是按照各自的市場規律分業運營,有一些金融控股集團也是將其不同的行業歸類于不同的子公司,還沒有聽說如此先進的混業經營機構存在。筆者理解,國際上所謂的混業經營是指金融控股集團可以投資于幾個金融行業,但其基礎是分業經營、分業監管,比如在監管體系上美國就將證券和期貨嚴格分開,分別由證監會和期監會來分別監管。
“風險論”似是而非
還有一個老調重提的觀點就是所謂的“風險論”。這種觀點認為股指期貨風險大于商品,故須特殊對待,甚至于要實行另外一套規則,建立另外一個獨立的、特殊的監管部門。從發達國家的市場情況來看,世界上最大的期貨交易所CME和CBOT,都是從農產品開始做起。CBOT上市品種“從大豆(2834,-17,-0.60%)到債券”,而CME是從雞蛋、谷物期貨開始到七十年代上市匯率期貨、股指期貨。這兩家交易所在取得交易量成功、穩健增長和產品結構轉型的同時,也沒有調整過會員的結構、以及重新制定新的交易所規章制度。這足以表明,交易農產品期貨的會員也一樣能夠成為出色的金融品種交易商。實際上,在這些交易所發展的歷程中,股指期貨等金融期貨品種的上市對其而言只是多一些交易品種而已,并未改變整個市場的運行體制和規則,而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也沒有分離出專門監管金融品種的部門。另一方面,自從七十年代以來美國的期貨市場也沒有出現重大的風險事件,即使是發生于1987年像“黑色星期一”那樣的股災,也沒有引發美國期貨市場整體性的風險。
“風險論”是當前最有市場的一個觀點,而在此種“危言聳聽”下那些既不了解國際情況又對國內市場運行沒有深刻認識的人就只有洗耳恭聽了,從某種意義上講這還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誤導”。
筆者對于2007年上市股指期貨持樂觀態度,這是因為,中國期貨業飽受考驗且未耗國家分文,同時還給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其在實際上已成為國內最優秀的金融服務業。另一方面,筆者對股指期貨未來的信心也來源于那些有著豐富風險管理經驗和有著強烈事業心的期貨業精英們。以期貨業內優秀的人才、科學的規則和以往的經驗,足以保證股指期貨上市后的正常運行,而經過多年考驗的期貨公司和交易所,也完全有資格和能力承擔金融期貨時代到來時歷史所賦予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