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現代金報》報道,星巴克入駐靈隱寺景區,被稱為“不僅入得皇城,還入得空門。”有網友稱,“憑著星巴克的知名度加上靈隱寺‘保佑',一定生意興隆。”也有網友認為,靈隱寺的香火混著咖啡,那一定是濃濃的商業氣。
贊成
包容是文化自信表現
一個打著正宗西方標簽的星巴克,開進了靈隱寺景區,頓時讓許多網友不爽:中國傳統文化的地段,怎么能有西方的文化介入?
其實對文化的理解,不可過于狹隘,如果按這些網友的思維模式,那么算起來佛教本身也是源于印度的外來文化,與來自西方的星巴克和諧相處又有何不可?有著五千年文明的中華民族,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其包容性,對于外來文明,永遠展示的是足夠的自信心,這是中華文明的一個核心精神,外來文明如果能入鄉隨俗,那就融入中華文明,不能改變,那也只能自動退出。如果對一個小小的賣咖啡的連鎖店都如此抵觸,生怕其破壞了自己的傳統文化而顯得畏首畏尾,談什么大國文化、文明復興,又談什么“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記得關于星巴克的爭議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當年星巴克入駐故宮,央視英語主播芮成鋼還專門寫了一篇《請星巴克從故宮里搬出去》的博客,說星巴克進入傳統文化古跡“這不是全球化,只是侵蝕中國文化。”一個咖啡店,僅僅是拿產品換利潤的民營企業而已,為什么非得拔高到“侵蝕中國文化”的高度?李商隱有句詩寫道“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雛竟未休”--你以為別人來跟你搶什么,事實上人家也許壓根沒這個意思,要是給什么都戴上民族主義的枷鎖,在文化方面很容易會錯意,只會引來與現實相去甚遠的尷尬。
且避開文化的層面,僅就現實意義來說,不管是香客或者是游客,來到靈隱寺,累了倦了,喝上一杯咖啡,是相當愜意的事情,就因為星巴克是西方文化的產物,就要把它趕出去,非自己傳統的杭州龍井茶不喝,如此矯情的做法,不是在保護傳統,恰好是打著保護傳統的旗幟,違背理性在做一些傷害文化的事情。保持一個大國心態,用包容的思維去應對,這才是對自己傳統文化最為自信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