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入駐中國寺廟引爭議 大慈大悲成大瓷大杯?(圖)
2012-09-24 15:51 中國質量萬里行
延伸
靈隱寺可以商業化
星巴克必須講文化
就一外國咖啡店在某某地方開了個分店,本來根本不算個事情,可星巴克在靈隱寺開分店,居然就能引發一陣網上熱議,等于是免費做了極為成功的廣告。這不得不讓人懷疑,是否又是一起人為的策劃?眾所周知,作為五年前的“十大文化現象”之一,星巴克最后是在質疑聲中走出了紫禁城;取而代之的是,不僅賣咖啡還賣面條的故宮餐廳。所謂“文化沖突”,問題原來根本不在于故宮里面能不能搞商業經營,而是在于誰來搞商業經營;也不在于只能賣面條不能賣咖啡,而是在于 “和尚摸得,你摸不得”.
當年,星巴克曾回應輿論稱,星巴克在故宮開分店,是抱著對紫禁城文化歷史傳統的尊重和高度敏感;不過,在靈隱寺開分店,它也許用不著回應是“抱著對中國宗教文化的尊重和高度敏感”,因為人家沒開在靈隱寺里面,而是開在外面的商業街上。所謂商業街,自然是用來搞商業的;肯德基、知味觀都開得,星巴克自然也開得。我很納悶,明明就是一個商業的事情,怎么又扯上了文化,如果不是星巴克自己炒作,那就真是我們的文化自信太脆弱了。
進去這家星巴克店后,服務生會微笑地問:施主,您是大“悲”還是超“大悲”,或者是“大慈大悲”?當然,也會有顧客咨詢:“我能續悲嗎?”--網友用 “悲”諧音“杯”,調侃得很有趣。不過,這樣的調侃,用在靈隱寺上也未嘗不可。少林寺都準備要上市了,靈隱寺自然也免不了商業化;事實上,放眼全國,哪個千年古寺不是旅游景點呢?搞旅游開發不就是搞商業化嗎?門票收入有大幅分成,賣香抽簽賣紀念品和游客的施舍奉獻更是尤為可觀。凡此種種,難道就是千年古寺的“文化內涵”嗎?
靈隱寺可以商業化,星巴克必須講文化,這當然是十分怪異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讓商業的歸商業,讓文化的歸文化。相比星巴克“糟蹋文化”,給千年古寺洗洗澡去去銅臭,讓千年古寺的香火變得更純凈,這才是真正的保護文化。
舒圣祥
-三言兩語
●真正想要喝咖啡的人,不會一路風塵地特地趕到靈隱寺去;真正要到靈隱寺去燒香的人,也定然不會是為了喝上一杯星巴克咖啡,但現實的荒誕在于,“去靈隱寺喝咖啡”已經成為一種現代生活的縮影,在各地以各種形式存在著,商業氣息的無孔不入,對經濟效益的追逐,幾乎已經漸漸模糊了所有的界限。
--丁洪峰
●西湖景區,星巴克無所不在,開在哪里都不稀奇了。開進靈隱寺里面又怎么樣?照樣生意紅火。KFC,麥當勞,星巴克,在中國誰能擋得住?
--張雨
●環境倒是不錯,星巴克門前就是桂花樹。
--李達
●在靈隱寺開星巴克,咖啡都可以改名了,比如卡普吉諾改為看破紅塵,摩卡改為達摩,拿鐵改為般若,星冰樂改為空即色……廁所叫六道輪回。去咖啡臺叫超度。背景音樂是大悲咒。進門服務員就喊:施主您點了一杯看破紅塵,請到超度那里取。然后來客默默燒了一張紙就當付款了。
--閆野
●簡直無語,佛門清凈之地需要這么搞嗎?
--趙琳
●恐怕不靜心的不只是星巴克吧,它就是一個商人。今年春節去的靈隱寺,人熙熙攘攘的,香火極盛,商業味道極濃。早已不再是佛門的清凈之地了。
--何蘊琳
●這對品牌有傷害。品牌需要和受眾保持不遠不近的距離,核心是接觸點的選擇,選擇的根本是希望傳遞的文化。
--王冠
●是在景區吧?靈隱寺景區不小,互不干擾即可。
--李沁春
●大瓷大杯的星巴克找上了大慈大悲的佛祖。西方商業高度發達。又有誰聽說過星巴克入駐他們的教堂?
--李默默
●最近很多名人熱議星巴克在靈隱寺開店,雖然事件本身頗有爭議,但是能引起廣泛的關注,不用自己炒作,就火了一大把。值得學習。
--王辰
贊助商鏈接
網友評論
已有10人評論,點擊查看
新 聞
推薦排行熱點
- 1國慶部分“被免費”景點:搭車充數流于形式
- 2發改委下調全國80家景區門票價格 平均降37%
- 3教師資格“終身制”將逐步打破
- 4我國成美國野雞大學斂財圣地 年獲利達10億
- 5旅行法草案提交審議 旅行社強迫購物將被停業
- 6游學團蜂擁海外背后:暴利下的陷阱有多大
- 7旅游業低價競爭陷惡性循環 導游管理體制要改
- 8倫敦奧運旅游報價漲近70% 諸多旅行社放棄
- 9桂林一公園成人女性超短裙門票半價
- 10重慶中學現雷人試題:學地理是為當官還是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