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冷空氣頻繁活動,上海近來氣溫已降至冰點以下。不少家長提出,家庭和單位普遍安裝了空調,享受著暖融融的室內環境;但滬上公辦中小學,教室里幾乎都沒有空調,孩子每天“寒窗苦讀”。一位母親在知名育兒論壇發帖說:“自己在辦公室吹著暖氣,總想著孩子露著手寫字,會不會凍著?”
中小學需要進入“空調時代”嗎?本報記者對此展開討論。
空調并非“奢侈品”
如今,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空調已經不算“奢侈品”,我們周圍如商場、辦公大樓、公交車等,到處都有空調。酷暑寒冬用空調,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正常需求。同理,空調完全可以走進中小學教室。
是否沒有經費安裝和使用空調?不少家長指出,近年來本市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學校逐漸改善辦學條件,從簇新的大樓,到可調節的課桌椅,再到電子化的多媒體教具,教學設備都一一“刷新”,但生活中的常用品——空調,卻遲遲不能進入教室,頗有些 “無法理解”。以當下為例,朝北的教室非常陰冷,孩子一堂課坐下來有時手腳冰涼,影響到正常學習。教育部門或者學校完全可以撥出專項經費安裝空調,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既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又滿足家長日益增多的呼聲,何樂而不為?
有人質疑:冬天用空調,會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嬌氣?可以看看國際上的經驗。在日、韓等國,遇上大冷天,中小學教室都會開空調,但學校每天舉行健身活動,鼓勵學生鍛煉身體,有的學校甚至開展“冰上運動”,孩子們并不因為使用空調,就變得不愛運動甚至足不出戶。況且,學校還可以設定空調使用時間,比如冬季溫度低于5攝氏度時方可使用,以及開展踢毽子、跳繩等冬季小運動,保證孩子室外活動時間。
總之,在過去物質匱乏年代,教室里電風扇都沒有,現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與時俱進”安裝空調,合情又合理。(彭薇)
“富養”孩子未必好
不少校長認為,現階段中小學校教室還不宜裝空調,一是受教育經費制約,二是擔心嬌養、富養孩子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空調已不屬于奢侈品,但肯定不屬于教學必需品。教育經費中,也沒有空調費一項,安裝和使用的費用因而只能由家長承擔。但由于家庭經濟條件差異,所有教室統一購置空調“一刀切”,推行顯然有難度。如果采取折中的辦法,即自愿組合——愿意享受空調的編進一個班,不愿意和裝不起的分到別的班——又會產生新問題。此前,在湖北黃石等地,出現了教室裝備空調、電視等硬件,配備優質師資的“貴族班”,只要家長多出錢,孩子就能享受到“高人一等”的教育待遇,結果引起了很大非議。
退一步說,即便現在經濟發展了,但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物質條件的供給也應適可而止,以鍛煉孩子的適應能力,包括適應氣候的能力。從小“孵”在空調房里,如同“溫室的花朵”,將來如何適應多變的復雜環境?
況且,孩子的品德培養,并非與物質條件改善成正比。當下不少家庭“富養”孩子,孩子從小養成“躺在父母身上享受”的習慣,天然缺少了耐勞、自主、奮斗的精神。很多時候對日益優越的物質條件并不知珍惜,要求還“水漲船高”,不斷加重家長負擔。為了扭轉這種傾向,近幾年不少家長特地將孩子送去參加“吃苦夏令營”,體驗沒有空調、步行遠足的艱苦生活,為孩子補上“吃苦”課。有校長對此指出,與其刻意送孩子去“ 吃苦”,為什么不讓他們經受一些小小的鍛煉呢? (李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