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7時20分報道,7月17號,北大公布,除兩成報考香港高校外,今年高考六成以上文理狀元被北大錄取。僅僅兩天后,清華大學公布,錄取了九成的理科狀元和三成的文科狀元,總數連續第四年位列全國高校榜首。
顯然,兩校錄取的狀元相加,比例已遠遠大于100%。多出來的狀元是怎樣產生的,專家又如何看待“狀元”似乎剪不斷、理還亂的這個問題?
隨著高考錄取工作的漸次展開,狀元們的去向一時之間再次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根據公開的資料顯示,清華大學今年錄取了文理科狀元42人,而此前另一所著名高校北京大學表示,除兩成報考香港高校外,今年高考六成以上文理狀元被北大錄取。細心的人們不難發現,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總共有68個狀元。以此計算卻產生了96個狀元,多出的狀元究竟來自何方呢。清華大學招生辦主任孟芊給出了解釋:
孟芊:所謂狀元就是第一名的理解有兩種,一種是按照實考分來計算的,第二種是按照投檔分計算的,換句話說實考分基礎上加上考生所享有的各種政策性優惠構成的。
當前,社會上對于高考狀元的統計口徑有很多,除了實考分和投檔分之外,還有所謂的“民族狀元”、“自主招生狀元”、“保送生編外狀元”等多種提法。各種意義的狀元家在一起將遠遠超出68個這個數字。
孟芊:因為我們國家各個省份的計算方法稍有不同,比如有些省份保送生參加高考的成績是不參與排隊的,有人管他叫編外狀元等等,如果把這些特殊情況第一名也加進去的話,由于統計口徑的變化,這些數據可能會有微小的變化。
每年夏天都不會缺少“狀元”的話題。各地方中學將培養出“高考狀元”作為做好的廣告,狀元數據沖突也就不足為奇了。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熊丙奇認為以上種種正反映出了唯數字論的教育理念:
熊丙奇:這個學校實際上是用一種數據指標來反應出自己學校的辦學政績,在招生這個方面顯然是有多少狀元數能夠反映出他的招生質量。
清華大學招生辦主任孟芊也承認“高考狀元”現象,實際上是中國中學教育中各種問題的一個集中反映,是值得整個社會深思的:
孟芊:這個問題包括一考定終身,包括只重視智育忽視德育、體育和美育,也包括應試教育等等,這個都集中體現在高考狀元問題現象上。
正是為了打破高考單一的人才評價模式,建立起多元評價體系,最近幾年,我國已經有80所高校實行了自主招生。然而經久不息的“狀元”熱說明,我們的教育觀、人才觀還是停留在分數這個硬杠杠上。熊丙奇更是指出,比拼“狀元”說明我們的高校不重視人才培養:
熊丙奇:我國現在一些高校,包括我們頂尖的高校實際上不特別重視人才培養,雖然招生是人才培養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但是如果真正重視人才培養的話,它必須建立起招生培養管理和就業整個的完整體系。對于招生來講,它必須根據這個學校的培養以及未來這些學生的成才來進行招生標準的調整。
越來越多的事實告訴我們,高考狀元和成才之間是不能劃等號的。
熊丙奇:就是有一句很簡單的話就是高考狀元不是職場狀元,也就是說很多的高考狀元他并沒有在未來的人生發展或職業生涯中有突出的表現,就連學界也沒有多少人成為優秀的學者。
在熊丙奇看來,大范圍推廣多元人才培養體系才是解決目前頑疾的關鍵所在:
熊丙奇:真正建立起多元的評價體系,這就是針對每一個學生所能夠擁有的能力和素質來進行一個全面的評價,假設我們無法建立多元評價體系,那么我們的人才評價只能是集中在分數單一的標準之上,所以說對狀元的關注和炒作將會持續下去。
僅僅兩所大學招收的狀元之和就超出了全國的狀元總數,其中或者有人偷換了狀元概念,或者夸大了狀元數量,其目的無非是炫耀招收的狀元多。狀元多又怎樣?能說明什么?說明學校吸引力大?說明自己的學校比別的學校實力強嗎?
一個大學是否優秀,實在無法用招了多少高考狀元來證明。如果能把分數高低當作標準的話,生源好只代表你的原材料好,未必意味著就能加工出好產品來。要比,就比一比學生畢業后的創新能力,比一比教授們的科研成果,比一比誰的人才培養機制更科學。或者就比一比賽艇,甚至搞個年度足球比賽,也強過炫耀這狀元數量——似這般競爭層次實在有些低級。(記者 季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