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設備監理師、注冊資產評估師、企業法律顧問、執業藥師、價格鑒證師……品類繁多的職業資格考試和職業技能鑒定考試,在推動我國勞動力素質向專業化和技能型加速邁進的同時,也衍生出規模驚人的考試產業鏈。專家估算,當前我國職業資格考試產業鏈的經濟總額已超過3000億元。
半月談記者在調查采訪中了解到,受利益驅動、多方博弈,“考證熱”的背后,一些職業資格認證和職業技能鑒定已形成了巨大的利益黑洞,亂象頻生。如何使職業資格考試步入一個規范、有序、科學的軌道,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考不完的證書
41歲的吳成祥是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一所醫院的醫生。半月談記者在青海省人事考試中心見到他時,他剛填完計算機等級考試的報名表。“報名費60多元,每張訓練光盤要50元,書本費要花200元,如果參加培訓班,還得花200多元。參加一次這樣的考試,少說也要花五六百元。”吳成祥說,考證費已成為他每年的剛性支出。
中專畢業工作至今21年中,吳成祥自考大專、成人本科、執業醫師、英語、計算機。到目前為止,他拿到的各類職業資格證書有二三十個。“我是單位的勞模和學科帶頭人,但是在以證書為評判標準的制度之下,我只能不停地考下去。”吳成祥說,考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人的職業能力,但這些年來,自己花在考試上的費用有1萬多元,繁雜的考試也令人身心疲憊。
“目前幾乎所有的人都在考證,你不拿證書,別人就比你更有競爭優勢。”中央民族大學倫理學專業在讀研究生李偉說,為了在畢業后找到一份好工作,他不得不依靠本科所學的會計學專業基礎來報考注冊會計師。
評職稱、增加就業籌碼,這是大多數考證者的動機,考試經濟在巨大的市場需求下風生水起。長期關注職業技術考試的青海省社會科學院研究人員毛江暉介紹,除職業技能鑒定,目前我國各類職業資格考試已經超過了50種。每年,僅外語和計算機等級考試的報考人數就達到了6000萬人次以上,保守估計各類職業資格考試所帶動的經濟總額已超過3000億元。
多方利益主體逐利
“其實在整個職業資格考試中,受益最大的是考試機構、培訓機構和那些教材經營機構。”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會計系研二學生郭琳說,報名費、培訓費、教材費、鑒定考核費、證書費等考試過程的每一環節,都與收費聯系在一起。
“凡是學會計的基本都考注冊會計師,因為這是去會計師事務所的敲門磚。”郭琳說,但這門被戲稱為中國難度最大的考試,一個證書拿下來少說也要投資上萬元。以前是5年通過5門課程即可拿到證書,從今年起改成了8年考7門,按照一本教材40元、配練習冊加起來100元左右計算,僅教材支出就需要700元左右;報輔導班每門需要六七百元,如果報那種承諾包通過的班,一門課程就要1000元;此外,每門課程考試的報名費為60元,報名費總額就是420元。
半月談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正是由于受利益的驅使,一些政府部門、行業協會以及培訓機構都熱衷于分享這塊“蛋糕”。
“全國目前統一開考的職業資格考試有50多種,其中青海開考的有48種,但是這些考試的管理權大部分都在不同職能部門,考試中心其實只是一個代理考試機構。”青海省人事考試中心副主任王永全說,由于歷史原因,一些政府職能部門已經形成了專門的職業考試管理機構。一些行業協會、社會辦學力量由于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商機,不斷地開辦各類證書考試項目和培訓班。
“考試中心的報名費是根據物價部門的核定來收取,但教材、培訓等項目不歸考試中心管理,因此很難規范統一。”王永全說,一些職業資格考試認證機構甚至有不成文的規定,要考證必須先購買他們的教材、接受他們的培訓,否則就沒資格參加考試,或者很難通過考試。
另外,市場上培訓機構良莠不齊、亂象叢生。為了收取報名費、資料費和培訓費,一些獲得代理培訓資格的機構隨意降低考生報考條件,有些甚至沒有取得相關的培訓辦學資格就開展培訓。與青海省人事考試中心培訓部相鄰的一家機構,在工商部門注冊的是開展教育咨詢類業務,但張貼在其門口的招生通知卻全都是關于職業資格考試培訓的內容。
“職業資格考試涉及各個方面的利益,所以管理起來比較困難。”青海省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主任劉波說,為了規范這一考試,國家有關部門曾在2008年進行過一次清理整頓,但總體效果不好,主要原因還是一個利益問題。他說,自己就曾經接到過不止一次投訴,有些是培訓機構收了錢負責人卻跑了,有些是承諾包通過結果承諾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