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硝煙剛散,近日網上出現《浙江驚現史上最牛高考體育加分中學》帖子,媒體報道后引發社會高度關注,“三模三電”加分一時遭遇眾多質疑。
帖中所言的“最牛高考體育加分中學”是否屬實?“三模三電”究竟是否成為一條暗藏貓膩的“高考加分捷徑”?中國青年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核實,直面這一競賽的真實現狀。
網帖“最牛體育加分中學”的真實數字
網帖中稱:“據浙江省教育考試網公布,2010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政策加分體育項目公示考生名單中,加分人數最多的學校為紹興第一中學,加分人數為90人,約占全省總人數的10%,果然牛氣沖天!仔細一看,其中‘三模三電’項目加分人數達到64人,占該校加分比例的71%。而其中以艱苦訓練才能達到優秀運動員標準的項目,如田徑、游泳,僅有4人!”
中國青年報記者查詢了浙江省教育考試網公布的《2010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政策加分體育項目經認定測試通過的考生名單》,實際情況與網帖不完全符合。
經查詢,紹興市第一中學今年體育加分實際為55人,約占今年浙江省加分總人數1002人的5.5%。其中浙江省‘三模三電’共加分643人,該校“三模三電”類加分人數實為46人,約占總數的7.2%。
在這份浙江省體育加分考生名單開頭寫著:“根據省教育廳、省體育局《關于進一步規范管理“三模三電”和定向比賽高考加分項目的通知》規定,從2010年開始,‘三模三電’和定向比賽高考加分,限定在《通知》規定的賽事、項目和名次范圍(即‘三限’)內,加分值從20分降為10分。下列標注星號者為符合‘三限’要求的考生,其他未標注星號的為過渡期考生。”
記者統計了表格,其中標注星號的加分考生僅89人,未標注星號的考生則是554人,數量大大高于前者。
“過渡期考生是指在《通知》頒布前就獲得加分資格的學生。”浙江省考試院科研宣傳處鮑處長向中國青年報記者解答,“明年過渡期的考生可能還會有,比如2009年還在讀高一,就獲得加分資格的學生,2011年高考時還視為過渡期考生,享受加分權利。”
鮑處長同時表示:“過渡期結束后,‘三模三電’加分考生將減少八成。”
對于網友質疑的增補加分名單,鮑處長說:“增補加分名單是因材料不全審核未通過,所以未予公示。經補充材料,其中體育項目經省體育局認定測試、其他項目經省級有關部門審核通過的增補加分名單,在考生所在學校(單位)、市招生考試機構兩級審核兩級已公示的基礎上,才予以集中公示。”
鮑處長表示,今后教育部如出臺新的規定,我省將嚴格執行新規定。
全國比賽,為何浙江加分學生尤其多?
被網帖指名的“全國青少年電子制作錦標賽”組委會主任鄭銘剛接受了中國青年報記者的采訪。據他介紹,該錦標賽的舉辦者是中國無線電運動協會,選手來自全國各地,“但來自浙江省的選手尤其多,獲獎的也多。”
“據我了解,把‘三模三電’項目列入高考加分項目的,并非全國,而是少數幾個省份,其中浙江教育界最重視,參與度也最高。”鄭銘剛說。
“江蘇無管杯”全國青少年無線電通信錦標賽是另一項浙江高考可加分、被網帖提及的比賽。承辦方之一的江蘇省無線電和定向運動協會,負責當時主要的賽事執行工作。對于網友質疑浙江省獲獎者居多的情況,協會秘書長陳方作了解釋。
“浙江每年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來支持無線電通信比賽的開展。去年有一項叫‘聽抄呼號’的比賽,電臺呼號全部通過英文單詞和摩爾斯電碼傳出,選手必須使用收訊機在規定時間內把所有信號準確記錄。要在不同的頻率、不同的時間段找到各種信息并抄下來,是有困難的。但在比賽中,我們驚奇地發現,浙江的學生利用呼號時間間隙,可以同時聽抄兩個電臺,可以說平時練到了極致。雖然后來因超出規則限定而未被組委會認可,但也足以表明這些學生為了拿到名次,投入的時間精力很大。”陳方說。
他還舉例:“還有些浙江學生為了熟練裝天線過程,不惜買幾套、甚至上10套設備來訓練,所以比賽時組裝的速度特別快。相比之下,很多其他省的學生在沒有加分動力激勵的情況下,只好自愧不如。”
“三模三電”是指航海建筑模型、航空航天模型、車輛模型與無線電測向、無線電通信、電子制作等。網帖中質疑:“與田徑、球類等身體素質運動類型項目相比,‘三模三電’根本不屬于需要艱苦身體訓練的項目,主要靠一些器材和短期培訓即可達到,與田徑、籃球、游泳等項目的加分意義和作用,完全不能相比。”
事實是否如網帖所說?“三模三電”究竟是否存在突擊幾個月、幾種題型就能獲獎的情況?
“這幾乎是不可能的。”鄭銘剛說。
他解釋說:“電子電路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比如同樣是手機,里面的電路完全不同。參加競賽需要電子學知識、動手能力、創新意識和才能,題型和題目變化都是無窮的。無論通過死記硬背還是短期培訓,都是無法達到的。”鄭銘剛說。
他舉了一個例子:比賽當場讓選手用發光二極管、電鍵、電阻等元件組裝出一個自動路燈,要求亮度是多少,多長時間閃一次,或者讓選手在一個復雜的電路中找出錯誤部分。“如果不通曉電子知識,是無法突擊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