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北京市第二輪小客車指標申請工作剛剛結(jié)束,又有11萬4千人加入到了新的搖號大軍當中。這個月的26日,搖號申請人的總數(shù)將會達到30萬人。
第一次搖號結(jié)束后,記者采訪到了1萬7千中標人中的一位,袁小姐。袁小姐一家五口人同時參加了1月26號的搖號,結(jié)果三人中標。3/5的中標率使得袁小姐一家成為北京購車搖號新政后,最幸運的家庭,但問題也隨之而來。
袁小姐是北京的一位白領(lǐng),26日搖號當天下午她就成了公司里的熱門人物,當時大家都說小袁家5人搖號,4人中標,用袁小姐自己的話說,這個結(jié)果讓全家興奮了足有一個星期!
袁小姐:當時都比較興奮,大概興奮了一個星期左右吧。不管怎么樣買不買車都覺得自己比較幸運,中簽的是我還有我三姨和我姨夫,因為我姨夫他自己要買嘛,他車型什么的都選好了,早就訂了。
一人買車,全家搖號:小姨負責報名,袁小姐負責查結(jié)果,之所以開始說四個人中了標后來又變成了三個,這還真有個小插曲:
袁小姐:我們把檔案編號,一個是我的,一個是我表妹的,還有一個是二姨和三姨的,還有是我姨夫的,等于這五個人的身份證號都告訴了我的小姨,她上網(wǎng)幫我們把這個信息都登進去了。26日我這邊上網(wǎng)方便,我就上網(wǎng)。我就把我們五個人的名字一個一個敲,最后發(fā)現(xiàn)我們中了四個人,后來發(fā)現(xiàn)有一個是重名的,當時以為是四個人。當時就互相打電話通知大家,都非常高興。
和袁小姐一起參加北京市首次購車搖號的一共有21萬人,中標率是10.6:1,而袁小姐一家的中標率竟然達到了1.7比1。
全家總動員的發(fā)起人是袁小姐的姨夫朱先生,一人買車,全家搖號正是朱先生的的主意,于是我們也撥通了朱先生的電話:當時想的就是一個人搖,幾率比較低,多一個人多一個幾率,我就把全家人都動員起來,只要有駕駛本的人都動員起來,春節(jié)之前和家里的親戚都通通氣,大家一聽都挺支持,誰搖上了我就先把車先買了,買個小配置的,1.3的千里馬,家庭用。
記者:您想到了嗎?您出了這個主意后會有這么多人中?
朱先生:沒想到,感到挺驚訝的,只要中上一個我的目的達到了,我就挺滿意了,沒想到這下中上了,還中上好幾個。
記者:那另外兩個指標不想買車,不就浪費了嗎?
朱先生:浪費就浪費吧,首先我自己的目的達到了。
朱先生的話多少有些出乎記者的意料。對于真正想買車的人來說,一個指標就意味著一個夢想的實現(xiàn)。浪費兩個指標就等于破碎了兩個人的夢。
而記者在采訪中也發(fā)現(xiàn),參加第一次搖號的人當中不少人對于是否被搖中,覺得無所謂。
李女士:搖中不搖中都無所謂,因為我公司離家特別近,就是撞運的那種,撞不上過兩三年也無所謂。
李女士對記者說不排除自己搖中,并不買車的可能。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李強教授說出了自己的觀點:
李強:一個人他可能湊熱鬧,也順便申請一個,甚至有些都出現(xiàn)違規(guī)了,想先弄一個號然后再轉(zhuǎn)賣這個號,轉(zhuǎn)賣這個號受到很大的制約,是不能改變名稱,但是有的人說我不在乎名稱,那我就能得到這輛車了,他從中可以牟利,更是違規(guī)行為了。所以從這個制度上來說呢,制度設計只設計了權(quán)力,沒有設計責任,按目前這個制度設計來看,權(quán)力和責任不對稱,嚴重不對稱。我認為它還得慢慢完善。
而對于那些很需要買車但搖不中號的人來說,北京市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的賈元華教授提出了他的建議:
賈元華:加大汽車租賃,你的交通出行是不是一定要有個性化的方式,如果一定要有個性化的方式是不是通過個人買車來解決還是租賃,即便有個性化需求,你是不是臨時的,你不是常態(tài)的,如果你是臨時的建議你去租車,而且我們建議政府能做的是加大汽車租賃業(yè)的扶持,把汽車租賃的價格降下來提供更多的汽車租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