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障停車新政實施效果,北京將于4月1日起開展停車專項治理行動,重點治理群眾反映強烈的10大停車違法行為。停車難、停車亂已經成為城市的頑疾。追溯這個行業10多年的發展,停車位配建長期得不到重視、停車收費公司良莠不齊、管理混亂等因素釀成了目前的停車亂局。而4月1日起將執行的停車收費新政希望在停車收費領域實現由“亂”到“治”的跨越。
沒車位?沒關系,放在路邊就行,20塊錢隨便停。
什剎海附近一停車場
不要票,能便宜點嗎?行,一小時5塊。
北京站附近一停車場
5塊錢,隨便停。
龍潭湖附近一停車場
這是記者近期遇到的不同類型停車亂收費的案例,這樣的例子發生在很多市民身上。“私自打折”、亂收費、占道亂停車;收費人員未持證上崗等服務不規范行為;停車費稅票違規使用……
在北京市發改委價格舉報熱線接到的投訴中,停車收費一直高居榜首。
溯源 10年前停車1元/4小時
10多年前何女士買車時,她沒想到今天這個城市的停車和收費亂象。
“那時候私人轎車很少,停車也不會困難,停車收費的更少。何女士表示,經常是哪里有空地就停哪,事實上很多地方都有空地兒,”停車根本不需要“見縫插針”。
北京停車行業協會秘書長王殿東表示,上世紀90年代末期,北京市和區縣的交通管理部門,紛紛將其所屬的停車收費業務剝離出來,成立專業公司。公眾熟知的公聯安達、海安、金地等停車公司,就是北京停車行業最早“吃螃蟹的人”。
公聯安達公司副總經理李繼剛表示,當時的停車費為1元/4小時,但各種費用少,工資低,公司利潤也是最高的。
停車公司收費模式也漸漸固定,如劃分占道停車、露天停車等,并一直延續至今。
發展 配建滯后停車漸難
2003年“非典”之后,何女士開始感受到了停車難。有時候出去辦事找停車場要兜幾圈才能停下。
2002年,北京有了統一的停車收費標準。四環路以內,占道和露天停車場等路面停車1元/半小時。王殿東認為,當時的停車收費政策,只是為了規范停車,但沒有考慮到停車費調節小汽車出行的作用。
這一收費標準,一直延續到了2009年。
停車成本低廉,汽車快速增長,而停車位配套卻遠遠滯后于汽車增長。
業內人士介紹,北京1989年之前的大型公建沒有停車配建指標;此后的公建配備指標長期偏低。
同時,居住小區停車配建指標經兩次調整,但對小汽車增長速度估計不足,指標也偏低。
政府在停車位建設方面也建樹頗微。統計數據顯示,“十五”期間規劃建設8.8萬個停車位,實際建成1萬個車位。
多位業內人士分析,停車配建指標偏低、停車車位總量短缺是停車的難首要原因。
亂局 群雄紛起收費混亂
機動車的激增,停車公司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公聯安達公司副總李繼剛表示,截至2006年,包括公司物業在內,北京有停車資質的企業大約已經達到2000多家。
停車公司門檻低,這為今后停車收費屢遭投訴、詬病埋下了伏筆。據介紹,只要有10萬元,就可以到工商注冊一個停車公司。
人員流動大也是停車公司的普遍特征。記者采訪幾個停車公司發現,停車收費人員流動率每年普遍達到100%,有的公司甚至達到130%。如此高的流動率,給管理帶來了難題。
一方面是機動車的猛增,一方面是停車位建設緩慢,停車矛盾開始突出,亂停車現象比比皆是。而一些停車公司或者個別停車人員亂收費現象也逐步出現,“劃地而治”、擅自收費等行為屢遭投訴。來自北京市發改委的統計顯示,連續幾年來,撥打12358電話投訴中,停車亂收費一直高居榜首。
突圍 價格杠桿小試牛刀
面對日益嚴重的形勢,2009年,北京改變了7年多的停車收費政策,東單等8個重點區域收費標準提高。希望將停車位作為經濟杠桿緩解擁堵,但小范圍調整的力量很快被消解,市民們發現,這些地區周邊停車更難更亂。
2010年,北京將漲價范圍擴大到13個重點區域。市發改委解讀政策時表示,要真正實現“還路于人,還路于車”,把路側的車輛都趕到地下去。
效果 私自打折政策消解
但記者所了解到的情況是,在重點區域周邊或重點區域內部,都存在在未劃線區域停車的現象。同時,收費員擅自打折的情況,也在一定程度上消減了政策的影響力。
此外,政府的監控力度和監控手段都無法實時監督,企業采取打折等手段盡可能增加收入,減少支出。在車流少、收費難的情況下,承包經營、降價收費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這顯然與政策初衷背離。
停車企業也并不認為漲價是好消息。市停車行業協會秘書長王殿東表示,停車費上漲,并非所有停車企業收入都會提高,部分路段甚至出現無人停車、車位取消。
有業內人士透露,來自北京市交通研究中心的數據測算表示,2010年4月重點區域停車費上漲后,按照新的占道費標準,一個路側停車位一天大約虧損1.6元。
求變 全面提價緩解擁堵
本輪的漲價面則大大擴展。4月1日起,北京三環內非居住區的停車費價格即將調整。其中最高的停車費為15元/小時。
對何女士來說,這意味著開車購物、辦事的機會要大大減少,以前只有幾個地區收費高,一般都會把車放遠一點的小區或胡同,新政策執行后,三環內就“無處可逃”,所以,能不開車肯定就不開車了。
對停車企業而言,這是一次機遇還是挑戰?一家路側停車公司有關人士表示,占道停車位中,一個管理人員最多管理20個停車位,提價后企業上交占道費同樣要上漲,每個車位的成本增加。而普遍預測新政實施之后,路側車流預計得減少三成。這樣路側停車管理“誰管誰虧”。在露天和地下停車位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趕走路側停車,停車難問題仍難以解決,還可能導致更多的亂停車。
未來 停車公司應分級管理
除了漲價,還有沒有其他路徑解決停車亂局,王殿東認為,智能化發展不失為一種出路。
2006年成立的北京某投資公司就開始探索這樣一條道路。其在安貞醫院、安定醫院、腫瘤醫院興建三個智能化停車項目,其中安貞醫院的項目將于5月投入運營。該公司董事長郭虎亮表示,北京停車位缺口巨大是不爭的事實,土地資源稀缺顯而易見。在沒有更多的土地可以建設停車場的情況下,“上天入地”是唯一的選擇。他表示,測算表明,就倉儲式停車樓而言,一個傳統車位占地35-40平方米,而智能車庫則只需要8-10平米。
不過這種方式也有其硬傷。郭虎亮表示,投資額高、成本收回周期長,是不少企業難以破解的難題。這就需要政府部門的推動以及相關的政策支持。
王殿東認為,停車行業經過10多年的發展,目前還是良莠不齊。層次低、收入低、技術含量低是普遍現狀。在未來,借助停車收費新政規范其發展的趨勢不可避免。智能化收費等新技術方式、建立靜態交通信息管理平臺等要多采用。停車企業也應該像物業公司一樣,設立分級制度,優勝劣汰。
明日起非居住區停車收費新政
●一類地區為三環路(含)內及三環外的4個重點區域:CBD、燕莎地區、中關村西區和翠微商業區,路側停車首小時10元,第二小時起15元;露天停車場8元每小時;地下停車場6元每小時。
●二類地區為五環路(含)以內除一類地區以外的其他區域,路側占道停車首小時6元,第二小時起9元;露天停車場5元每小時;地下停車場5元。
●三類地區為五環路以外區域,路側占道停車第一小時2元,第二小時起3元;露天停車場2元每小時;地下停車場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