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規范滯后、車廠撇清責任
錦湖輪胎召回已經“滿月”,但其宣布召回的32萬條輪胎目前僅更換了3.4萬條,完成率僅為10。縱觀這起“國內輪胎召回第一案”,由于行業標準滯后,“返煉膠”是否超標的問題仍難判定,而整車廠家撇清責任的做法也讓消費者頗為不滿,錦湖召回“遲緩”背后反映出的是事件涉及的監管尷尬。
對于此次召回所涉及的有關返煉膠問題,其膠體本身并非不合格,而錦湖輪胎已經對返煉膠使用比例進行了調整。“在3?15報道的第二天,國家質檢部門到天津工廠進行了檢測,并表示返煉膠膠體屬正常膠。”錦湖輪胎(中國)董事長李漢燮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錦湖全球范圍內返煉膠執行的添加標準是相同的,這個標準是30多年前從一家美國公司購買的知識產權,目前錦湖正在調整返煉膠使用比例的標準。”
返煉膠按照嚴格比例添加不會影響輪胎的質量,企業一般都會選擇少量添加,但關鍵問題在于中國尚沒有返煉膠使用比例的相關法規。據了解,目前執行的輪胎質量標準還是1997年發布的標準,多年來未曾改變,已經嚴重滯后于目前汽車和道路的發展速度。而對于召回效果的判定,在美國召回一般以3個月為時間結算點,能完成50的更換數量就視為進展到位,而中國也缺乏相關規定。從豐田召回到錦湖召回,正是存在這樣的政策尷尬造成了“內外有別”。
當錦湖輪胎召回事件發生后,眾多汽車企業也被指責追求利益和撇清責任,讓消費者頗為不滿。據了解,錦湖輪胎為整車廠家配套比例占到銷量的三分之二,之所以有眾多汽車企業愿意使用錦湖輪胎,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于降低成本,而消費者在這個過程中沒有選擇的余地,從一個角度講,整車企業也應負連帶責任。
在錦湖宣布召回后,有的說將新車裝配的錦湖輪胎全部更換,有的則說自己并非使用錦湖天津工廠的輪胎。對于整車企業的表態,李漢燮表示:“整車上萬個組裝零部件中,只有輪胎不使用汽車廠商的品牌,通常是輪胎廠商自發或者是有指示的進行召回。而由于中國市場太大,這次整車廠家參與也是根據質檢部門要求。”目前只有北京現代、東風悅達起亞、長城汽車三家整車廠家參與召回。
實際上伴隨中國汽車市場的爆發性增長,錦湖輪胎近幾年在中國的業務擴展可謂突飛猛進,低廉的價格使其成長為目前國內最大的輪胎配套商,但不時曝出有質量問題案例卻未引起重視,最終栽在了成本控制的底線上。曾經在中國市場上走過彎路,讓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認識到本土化的重要性,如今克萊斯勒中國總裁、豐田中國執行副總經理的職位上都出現了中國面孔,而韓國人負責的錦湖輪胎團隊中或許也缺少一名真正了解中國消費訴求、深諳中國市場處事規則的職業經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