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打算“先代工,后國產”的大陸馬牌輪胎,因“錦湖門”事件取消了在國內代工的計劃。
近日,大陸集團德國馬牌輪胎中國首家工廠在安徽合肥正式開業。大陸集團執行董事轎車及輕卡業務總裁Nikolar Setzer告訴記者,在合肥工廠正式開業以后,馬牌在中國市場將采取進口和國產兩步走的方式,并沒有找其他廠家代工的計劃。
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官方網站“CCC產品認證公共服務平臺”此前爆光了馬牌輪胎貿易(上海)有限公司(下稱“馬牌輪胎”)的4張3C認證證書已被暫停,這4張3C認證分別是轎車子午線55系列、60系列、65系列和70系列,總共涉及型號14類。
4張被暫停的馬牌輪胎3C認證證書記錄中明確寫道,馬牌輪胎公司是制造商,而生產廠則是錦湖輪胎(天津)有限公司(下稱“錦湖天津廠”)。
“其實我們不止與錦湖談,還與其他輪胎企業進行過接觸,” Nikolar Setzer告訴記者,當時與錦湖之間僅是雙方洽談和接觸,并沒有簽訂任何實質性的代工計劃。馬牌輪胎此前銷售的輪胎全部是由馬來西亞進口。
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其實錦湖輪胎和馬牌輪胎曾有過合作意向,雙方約定,通過錦湖天津廠直接生產馬牌輪胎,但貼何種品牌并未確定。但是馬牌與錦湖之間的合作只是在討論的過程中,并沒有訂立采購供應的合作合同,而后來,馬牌預計公司在安徽基地的產能將有大幅度的提升,加上錦湖工廠被曝光摻雜過量的返煉膠,代工計劃已經停止。
盡管雙方未達成合作,不過錦湖依然申請了馬牌輪胎的4張3C證書。多位輪胎業內人士表示,如果某家輪胎企業想委托其他公司代工生產的話,可以首先將樣品直接拿到3C認證單位去做認證,并不需要生產大量現貨產品,所以會出現申請人為“錦湖”、制造商為“馬牌輪胎”的3C認證證書。
馬牌的零售網絡在中國的擴張速度,遠遠高于其生產部署的速度。2007年12月100家分店開張,到今年5月為止開了1400家零售店,幾乎是每天開一家新店。
一位輪胎業內人士表示,如果馬牌未來在安徽基地的產能不夠用,且繼續沿用之前與錦湖天津廠達成的協議,那么有可能會出現馬牌輪胎質量同樣無法保證的情況。
不過,對于這種說法,大陸馬牌輪胎(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Mortimer Von Tachirschky明確告訴記者馬牌未來也不再采用代工的形式。
馬牌輪胎為德國大陸集團旗下乘用車和輕型卡車輪胎分部旗下的高端品牌。不過,由于在中國市場起步較晚,各大輪胎企業已經在各自的領域里占據了市場份額,以韓泰、錦湖、正新為主的幾大輪胎巨頭占據了中低端市場,以米其林、普利司通和固特異為首的三大,則并列為輪胎企業的“第一陣營”。
在進入中國的頭幾年里,馬牌一直被與固鉑、倍耐力等定位于小眾的輪胎品牌視為同類。在2010年3月的一份輪胎行業報告里,干脆直接把馬牌和橫濱、瑪吉斯、回力等列入中國市場的第三類品牌。
急于通過地產來擴大規模的馬牌輪胎,早在2007年,就啟動了國產計劃,當年馬牌輪胎在合肥的新工廠進行了奠基。不過,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大陸集團為了優化資金結構,暫時停止投資,致使建了一半的合肥工廠一度陷入停頓狀態。直到2009年市場復蘇以后,才得以進一步建廠。
記者了解到,合肥工廠將在近期向中國市場推出首批國產輪胎,主要包括舒適型高端轎車輪和專為中國市場打造的新一代靜音輪,而其他產品則仍由馬來西亞直接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