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介老姚向記者介紹規避搖號辦車牌的“路子”。
記者對一份法院民事裁決書中原被告進行核實,雙方表示互相不認識。

15日,京海車管所,印有法院字樣的車輛開進停車場。
北京機動車搖號政策實施已近一年時間,北京市小客車指標調控管理辦公室數據顯示,申請者從最初的20多萬人增加到現在的近80萬人,中簽比例也從最初的1:10變為現在的1:40左右。
一“號”難求下,北京有中介聯合4S店人員、異地法院工作人員,利用“虛假訴訟”規避搖號,違規過戶車牌。
記者暗訪發現,“先辦事后付錢”行規下,一些中介資金難以運轉,希望找人投資。經人介紹,記者以想投資的名義認識了中介老姚,試圖揭開這一黑色鏈條的各環節運作之謎。
老姚顧不上吃菜,連忙從皮包里掏出一個夾子和一疊文件。
夾子里有兩沓身份證,“左邊一沓是想買車人的,右邊的是想賣車人的,都對應好了。”
老姚說,只要肯花錢,他能通過關系,讓“要賣車人”的車戶過到“想買車人”名下,這樣“想買車人”就能規避搖號,順利買車上牌。
而那疊蓋有河北永清縣法院公章的民事裁定書等文件,正是老姚的“法寶”。
12月8日晚,北大地橋附近某火鍋店,一張騰起蒸汽的飯桌前,老姚向一名想買車但苦于搖不到車牌號的客戶,詳細講述著他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