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智能電網再到電動汽車,從之前的《新能源產業規劃》到如今更名后的 《新興能源產業規劃》,《規劃》所涉及的范圍或正向上下游進一步延伸。
“將電動汽車納入國家政策層面,這是第一次。”相關專家對此表示。
新能源發展思路更明晰
在不久前在廣州舉行的首屆亞洲能源論壇上,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孫勤證實,“新能源產業振興規劃”將更名為“新興能源的發展規劃”。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新興能源產業規劃與新能源規劃并不完全一樣。新興能源將新能源的范疇放大了,進一步向上下游延伸,甚至包括設備的研發。
曾參加國家能源局相關會議的國網北京經濟技術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蔣莉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從《新興能源產業規劃》初稿來看,不僅涵蓋我們常說的可再生能源能源開發,還包括大家一直很關注的智能電網、新興的能源技術,如電動汽車、充電站的發展。
相關人士表示,從“新能源”到“新興能源”,體現了決策層意識層面的轉變,對我國新能源發展的思路更加明晰。
“其實,新能源的定義也比較含糊。”蔣莉萍認為,《可再生能源法》從立法的角度給可再生能源進行了定義。而在通常意義上,新能源則指常規能源之外的能源,如可燃冰、核電等。
蔣莉萍解釋道,就核電而言,列入新能源在業內還有點分歧。這是因為,核電雖然發展歷史很長,但在我國還屬比較新的能源,另外,在我國以煤電、水電為主的能源結構中,核電所占比例較小,從推動產業發展的角度而言,核電還屬于比較新興的能源。
在談到這個規劃時,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表示,狹義的新能源包括風電、太陽能等,但現在新擬定的規劃還包括一些傳統技術的新技術的利用,如煤炭的清潔利用、超超臨界技術、燃氣聯合循環等,還有一些更新的能源,比如可燃冰等。
電動車或納入國家政策層面
相關專家表示,將電動汽車單列出來并納入國家規劃層面尚屬首次。
而電動汽車尚屬新生事物。本月初工信部披露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專項調研結果指出,我國尚處于“小批量的整車生產能力和局部區域的商業化示范”運行階段。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混合動力、純電動和燃料電池三類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技術平臺和產學研合作研發體系,以及新能源汽車技術標準體系框架和測試評價能力。
蔣莉萍表示,我國推動電動汽車產業發展的直接的動因是基于對能源安全的考慮以及減少對化學能源的依賴。美國作為積極推動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的先行者,就是基于此。我國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目前我國原油進口超過了50%,對外依存度非常高。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消息,目前,中國電動汽車聯合行動正在積極推進中,包括國內10家主流汽車企業負責人在內的專業人士,結合我國電動汽車發展狀況以及各企業實際情況,對于目前汽車工業協會正在修改完善的 《電動汽車發展共同行動綱要》給予了充分肯定。
史立山表示,《規劃》正在研究中,并沒有最終確定。蔣莉萍表示,應該說,《新興能源產業規劃》與《十一五規劃》及中長期規劃大方向是一致的。“只不過著力點并不完全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