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家們的一廂情愿
現在的汽車廠家仍然越來越重視車型的名字。很多廠家喜歡用“途”來命名自己的汽車,結果,先后出現了新雅途、途勝、途銳、途安、途樂、途越等“途”字輩車型。相同的例子還有許多。比如“賽”字輩:除了賽弗、賽影、賽駿三款長城汽車之外,還有賽馬、賽豹、賽拉圖、賽納。
“福”字輩:福萊爾、福瑞達、福克斯、福美來、福鈴、福星。“凱”字輩:凱越、凱美瑞、凱旋、凱睿(吉奧汽車)。要讓消費者搞清楚這些車型到底屬于哪個品牌,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話說回來,車名雖說有點混亂,但是真正重名的車型是沒有的,專利法也不允許,喊錯、認錯的幾率并不高。相比之下,汽車分類就真的是“天下大亂”了:比如已經停產的開迪,你說它是轎車還是商用車?廠家說它是轎車!你可以解釋SUV、MPV的中文含義,那么你還說得出SAV、CUV、MPS、HRV、SRV這些新名詞準確的中文意思?還有像天語SX4,廠家說它是轎車+SUV+MPV的結合體,你能夠接受嗎?CrossPOLO跨界了轎車和SUV,但你真舍得去越野嗎?很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事實上,每一輛車從定型開始,就已經注定了它的分類,即使是現在很流行的“跨界”,設計師們往往也是以某一種車型為主體,融入其他車型的功能。像天語SX4和CrossPOLO實質上都是兩廂車,而S-max、駿逸,消費者更多是把它們當成MPV。近年來,廠家們“一廂情愿”改變車型的分類,以期在營銷中占據主動,從而提升車輛的品位,得到的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因為老百姓說理性也理性,說固執也固執,他們會把汽車分為“小車”、“面包車”、“吉普”,既通俗又簡單,如果你硬要把一輛“面包車”說成是“小車”,誰也接受不了。
總結下來,簡單就是美,無論是取名還是分類,有些事情想得太復雜了,反而不好! (周偉力)
簡單即可
俗話說“名正言順”。當過父母的或許都有這種經歷,為了給小孩取一個動聽的名字,《新華字典》都快翻爛了。同樣的道理,國際汽車品牌進入中國后第一件事就是為其起一個動聽的名字了,或許是想通過起一個中文名來更好地取悅中國的消費者。但中文名真的有那么重要嗎?豐田CAMRY的中文名由原來動聽的佳美改成拗口的凱美瑞后,仍然暢銷,這也似乎證明了中文名對市場的影響沒有想象中那么大。
首先要申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中文名都不好,好的中文名無疑會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BENZ翻譯成奔馳、BMW變成寶馬已經成為經典,但不知是中文詞匯還是國人想象力不夠豐富,似乎朗朗上口的中文名就只有那么幾個,面對一年100多款新車型逐漸力不從心,于是各種奇形怪狀的中文車名層出不窮。拜托,大家都這么忙,可沒那么多閑工夫來記拗口的名字。我想如此之多的中文名不要說是普通的消費者,就連我們這些經常接觸的媒體從業人員也記不上。最搞笑的一次,在采訪合資公司的高層時,該高層甚至還向旁邊的工作人員討教中文名,我想這個名字肯定是失敗了,就像記不住自己“孩子”的名字一樣,還指望別人。
鑒于中文名的局限,我為痛苦的廠家提個小小的建議,采用“字母+數字”的簡單組合,一目了然,通俗易懂,如寶馬7系、奔馳S級的。就拿剛在中國全球首發的三廂馬自達而言,我想記住中文名勁翔的人似乎不多,但如果是M2就好一些。可喜的是,國內的一些本土品牌如奇瑞、比亞迪等也開始采用這種命名方法,而兩者也是本土品牌中較為出色,不知是否和這種命名方法有關系。 (王燦彬)
標新立異的后果
你知道什么叫“寬敞型轎車”?能舉例幾款屬于“城市越野車”(或稱“都市休閑越野車”)的車型么?不知道?那正常。這些定義,筆者最初也很模糊。再問:您知道畢加索、S-MAX、普利馬、途安此類車型屬于什么類別么?想必不少人覺得這個比較“弱智”——明擺著是MPV嘛!筆者在此得略微鄭重地告訴大家:以上幾款去年被廠家和某些行業人士定位為“寬敞型轎車”。雖然怎么看他們還是MPV,但是一個分類概念的差別,使得這些MPV車搖身一變也成為了“純種”的家轎。
汽車分類日趨呈“多元化”發展,美其名曰使得某些車型特性得到“尊重”,實則把消費者搞得莫名其妙,不知是幸哉還是悲哉。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譬如常說的中級車、中高級車等分類,也被部分車型“中檔車的定位,低檔車的價位”攪混了一泓池水。
人有高矮肥瘦,車同樣有長短、重量和排量,矮子就是矮子,胖子就是胖子,更不可能因為矮子穿了個高跟鞋就從此將其歸為高個子。原本,按照德國汽車分級標準,A級(包括A0、A00)車是指小型轎車、B級車是中檔轎車、C級車是高檔轎車,而D級車指的則是豪華轎車,字母順序越后,該級別車的軸距越長、排量和重量越大,轎車的豪華程度也不斷提高。這種分類方法曾一度被業內廣泛統一使用。然而出于營銷角度的考慮,某些廠家尤愛標新立異,希望通過自行定義的新分類來凸現某些新車型特點,吸引消費者關注,所以創造了很多新的分類名詞。譬如原本在MPV市場銷量并非排名第一的畢加索,如將其歸至“寬敞型轎車”一類,就一躍成為該類別的銷量冠軍,這樣一來廠家得到了口碑和面子,不過市場上的汽車分類越來越多,越來越混亂。 (鄧莉)
總不能今天叫張三,明天就叫李四吧?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目前的汽車界就面臨著這種無規矩的狀態。微型車、小型車、中級車、中高級車、高級車……讓人眼花繚亂,看到一款車,也不敢妄下定斷:例如駿捷,你說它是中級車,還是中高級車呢?夏利N3,你說它是微型車,還是中級車呢?這就好比一個人,今天叫張三,明天他就成了李四,后天人叫王五麻子他也應聲。這不是亂了嗎?
所以,還得在他一出生的時候,就得在戶口本上將他的名字給規范好了,該叫什么,就叫什么——哪怕你不樂意叫這個名字,也得通過合理合法的程序去改,而不能自說自話地說改就改了。
其實,這跟我們目前廠商們繁亂的車型級別分類同理。廠家們都希望自己造的車“看起來”——或者“聽起來”更高級,所以合資品牌不大愿意按尺寸來給自己定位,而是更愿意從價格的角度讓自己的“經濟型車”拔高到“中級車”,而本土品牌由于價格低廉,則更愿意從尺寸上給自己定位,十萬元不到的車,也要稱自己為“中高級車”。
而對于消費者而言,分類不規范只會成為某些廠家滿足某些虛榮心高度膨脹的消費者的手段:你看,花10來萬元也能買個C級車呢!
消費者有這么個虛榮心,廠家樂得滿足他們,車自然也是越造越大,也難怪又經濟又環保的精品A級車在我國推廣起來那么費勁!
這樣下去對健康、良性的市場發展當然是沒有任何好處的,即便媒體成天宣揚著環保、節能也只能是空口瞎嚷嚷,車只會越造越大,張三非要穿上馬甲充王五麻子。
因此,甭管討誰高興了,讓誰郁悶了,只有規范汽車分類,才能讓消費者買車買得明明白白,讓廠家造車造得老老實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