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全球經濟危機讓京城的經銷商正加速洗牌的過程,為避免大面積虧損、在危機中求自保,經銷商所做的第一步就是改頭換面,投靠其他品牌。“救市的目的其實首要救的是經銷商,經銷商在無奈之下,更換品牌經營已成為一種常態,而在弱市下,這場全球經濟危機恰恰是渠道洗牌的機會。”中聯汽車交易市場策劃部楊陽說。
經銷商變臉
最近一段時間記者走訪車市發現,京城增添了不少新的4S店,這些店并非是新建店,而是過去的品牌經銷商重新選擇了品牌改頭換面。
北京眾義達無疑是更換品牌最頻繁的一家,從去年的東風悅達起亞店更換為一汽奔騰店,到今年原本代理奇瑞的眾義達匯杰改為代理名爵品牌,眾義達在銷售虧損問題面前,只能將資金周轉困難的店面進行改造,經營其他品牌。
相似的企業遠不止眾義達一家。在東方基業汽車市場,一家天津一汽的4S店已經人去樓空。“春節假期后,就沒有人來上班,聽說該店目前還沒有人接手。”一位長期在東方基業做銷售的工作人員說。與此同時,位于蘇州橋的公交海依捷名爵4S店也在2月份提出了退網請求,打算代理東風日產。一度被火爆市場掩蓋下的經銷商危機,隨著大批經銷商的“變臉”正逐漸演變為汽車業突出的問題。
“現在賣車根本不賺錢,很多車型最后的成交價都是進價銷售的。”采訪中不少經銷商無奈地對記者說。
記者了解到,目前經銷商群體長期處于左右為難的夾縫中生存,而4S店的競爭激烈,也讓不少經銷商開始選擇退出更換門面。
業內人士認為,一直以來經銷商就處于弱勢群體狀態,如果廠家不出面協調的話,大面積虧損的經銷商將在形勢低迷下迎來倒閉高潮。
廠商矛盾凸顯
盡管采訪中有個別汽車廠家表示,一些退出的經銷商僅是個案,而且是4S店因其自身經營問題主動要求退出的,廠家并不希望損失已建立的銷售渠道。但記者了解到,每一家退出的4S店的背后都有不可調和的廠商矛盾問題存在。
“賣車已經不掙錢,現在都是靠售后維持,新店該如何盈利?”一家剛剛開業的4S店老總說。
事實上,在采訪中,多位經銷商表示廠家對商務政策的把控設置了嚴苛的標準,尤其在商務政策,各種考核眼花繚亂。一家品牌經銷商的老總告訴記者,“從3月份開始廠家就開始了嚴格的價格控制,并不定期地檢查經銷商的報價,這讓剛剛回暖的銷售又跌入了低谷,而一不留神就要被重罰5萬元,這需要賣多少輛車才能賺回來啊”。
值得一提的是,有業內人士透露,目前經銷商的資金鏈已經處于高度危險狀態,即使經營狀況良好的經銷商,資產負債率也已高達80%以上。經銷商目前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廠家在金融上的支持。
“經銷商現很難從銀行貸款,商品車都在當鋪抵押資金使了,經銷商賴以運轉的現金流已經接近干涸。”多數經銷商老總如是說。
售后成新店難題
相比那些在經營中屢陷困境的經銷商而言,一些老牌的4S店老總的壓力則少得多。一位一汽轎車的經銷商透露,“經營多年,我們積累了不少客戶,如今銷售僅占到利潤的三成左右,絕大部分是靠售后服務”。
然而,售后服務作為遠水解不了銷售收入的近渴。據了解,一家北京現代4S店也即將在近日退出,改為銷售廣州本田。“北京現代今年形勢良好,在2月份就銷售了3萬多輛車,但該店的銷售卻一直沒有起色,僅靠售后也無力挽回虧損,因此陷入了經營困境。”一位北京現代的經銷商說。
“雖然舊的去了,新的會來,但經銷商倒閉對于我們來說損害是很大的,無論是消費者、品牌、銷售。”形勢日趨惡化,這成了汽車廠家老總們掛在心上的一句話。
業內人士認為,舊店變為新品牌4S店的過程本身是對消費者的一種損害。據悉,眾義達奇瑞4S店的客戶已轉移至附近汽修一廠的服務站管理,但對客戶先前的承諾已變為一紙空談。
值得慶幸的是,一些汽車廠商表示,今年并沒有批復新的品牌4S店建設,像名爵店依舊保持在北京4家店的規模。
不過,楊陽面對汽車廠商的擴張也感到擔憂,“北京汽車經銷商數量已經成為一個隱患,即便沒有經銷商退出,遲早也會出現倒閉的風潮,2009年在廠商與市場的引導下,銷售渠道的變革已經開始”。(藍朝暉/文并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