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沃爾沃資產交割完畢,李書福出任沃爾沃轎車的第一任華人董事長,中國誕生第一家跨國汽車集團、擁有了第一個屬于自己的世界名車品牌,中國民營制造業完成了迄今為止最大手筆的海外并購。 不過,無論是對吉利還是中國,這種擁有僅僅是法律上的一個開始。李書福為什么一定要豪賭沃爾沃?沃爾沃到底看中了吉利什么?中國靠花錢能復制出屬于自己的沃爾沃嗎?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李書福。 沃爾沃選擇的是吉利,還是背后的中國市場? 記者:沃爾沃有80年歷史,年銷售額是吉利的近10倍。這兩年來,吉利收購沃爾沃的一舉一動,都免不了招致嘲笑、質疑和詰難。即便是大功告成,你是否仍然無法消除這種懷疑:沃爾沃選擇的其實不是吉利,而是吉利背后的中國市場?
李書福:沃爾沃到底看中了吉利什么,我舉一個例子。福特有龐大的律師團,協議有幾萬處修改,整個并購的過程非常艱苦。
在談判的關鍵時刻,福特一位高管支持我們。他十多年前擔任波音公司總裁時,跟吉利打過交道。吉利汽車最早的注冊商標其實是“波音汽車”,結果遭到了波音公司的抗議。
盡管商標是合法的,但出于對波音公司的尊重,吉利還是無條件放棄了。這個小小的商業摩擦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覺得吉利雖然不起眼,卻懂得尊重國際通行的商業文明。
吉利要買沃爾沃,的確是太難了,2007年我們就向福特提出了申請,人家根本沒有理睬。但是中國有個政策很好,海外并購都要在發改委備案,不允許自相殘殺。沃爾沃認識到要走出困境,眼下最大的機遇就是借助中國市場。所以回過頭來看,當吉利在發改委備案時,沃爾沃如果要選擇中國,就只能選擇吉利。
福特出售沃爾沃,不是一賣了之。如果最終企業垮了,福特也要承擔社會責任。為什么那么多國家的競購者一個個出局,因為別人來競購,目的是消滅沃爾沃,財務投資公司的目的是將其轉手變現。
沃爾沃看中吉利什么,一是吉利背后的中國市場,二是吉利的商業文明,三是吉利的民營企業性質。可是完全靠民營企業他們也有擔憂,所以吉利也同一些國有企業進行合作。
“消化沃爾沃這件事,靠我一個人做不了”
記者:沃爾沃的技術、品牌和商業渠道,現在是姓“李”了,但這不過是法律和商業上的歸屬。沃爾沃的核心競爭力,沃爾沃的思想、眼光和智慧,也姓“李”了嗎?花錢買來的“兒子”,能變成“親兒子”嗎?
李書福:如果不是因為核心技術,談判雙方這么寸土必爭干什么?也不用談得這么艱苦了。
把沃爾沃的東西變成中國人自己的東西,也許是癡心妄想。但是如果不把技術、品牌這些核心的東西先買下來,我們連妄想的機會也沒有。我們的汽車產業跟世界上的差距,是赤腳的在追穿鞋的,20年之內肯定追不上。沒有別的辦法,我們不是有錢了嗎?那就先收購再說,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怎么轉化為中國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我的想法,一定要讓沃爾沃在中國落地生產,否則就變成了純粹的財務投資。只有落地,才能提升技術研發人員水平,培育汽車零部件企業。但沃爾沃的技術,的確太尖端了,它的實驗室在研究的是撞不死人的汽車,零排放的汽車。消化吸收這些東西,靠我一個人做不了,靠吉利一家企業做不了,要依靠國家的力量。比如沃爾沃在中國生產基地的布局,這應該是由國家層面來考慮。
在吉利和沃爾沃的關系上,吉利不是要表面的沾光,而是要真正學到人家的精髓。福特收購沃爾沃,是把他當“兒子”,所以沒搞好,吉利是把沃爾沃當“兄弟”。吉利將來會考慮少量運用沃爾沃技術,因為吉利是大眾化車型,用不著太多世界頂級技術,還是要保持沃爾沃在技術上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