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國內汽車產銷的火爆場面終于在今年稍顯平息,連續數月的環比銷量下降已經讓國內車市不可避免地進入了調整期。雖然多數企業并未在上半年完成全年銷售目標的一半,但車企卻絲毫沒有放緩產能擴張的步伐。目前國內各大企業的規劃產能已經大幅超過國家制定的汽車產業產能規劃范圍。
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司長陳斌在日前舉辦的 “2010年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表示,各級地方政府對2015年汽車產業的規劃產能已經遠遠超過30家國內主要汽車企業2015年3124萬輛產能的規劃數字,出現了產能過剩的跡象。
地方政府規劃過高
有了2009年年初對國內市場判斷失誤從而導致大規模缺貨的前車之鑒,再加上對國內汽車市場過于樂觀的估計,加快產能擴張成了各大汽車企業的共識。去年至今,已有東風日產、華晨寶馬、一汽大眾、一汽豐田、北京現代和一汽轎車等主流乘用車企業紛紛宣布投建新工廠,以緩解產能不足給市場銷售帶來的不利影響。
陳斌介紹說,根據發改委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的汽車企業產能規劃情況,目前汽車行業已經出現了產能過剩的跡象。根據對國內20家汽車企業集團和10家整車企業的調查結果,國內汽車企業在2015年的規劃產能為3124萬輛,而地方政府在“十二五”末期的汽車規劃產能已遠遠超過企業的規劃數字。
“產能過剩出現的原因可能是市場信號失靈,企業很難準確預測市場需求,導致盲目的投資行為出現。嚴重產能過剩將會導致市場惡性競爭,企業經濟效益下滑,工廠開工不足等一系列問題,會嚴重阻礙汽車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甚至對宏觀經濟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陳斌說。
對于發改委產能過剩的警示,企業方面出言謹慎。華泰汽車總裁劉志剛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認為,發改委只是對目前整個產業產能過剩的情況進行披露,并透露調控產能的政策取向,但并不一定馬上實施,企業還是要根據自身情況和對市場的了解來制定和調整戰略,確定長遠的發展戰略。
行業觀點博弈
與發改委發出調控產能的信號相比,來自行業協會和有關部門的專家卻對于產能過剩持相對樂觀的態度。普遍的觀點認為,國內汽車的高速發展應該會沖抵產能過剩帶來的壓力,即使出現短時的銷售低潮期,企業也會迅速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及時調整。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部主任徐長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汽車行業出現結構性放緩,但并不需要對產能過剩過于憂慮。“國內汽車市場仍處在快速發展階段,即使沒有任何政策刺激,全行業也應該能保持15%左右的增長,目前的產能利用率高于75%,即使出現調整,也會在一到兩年的時間迅速消化。”
“最值得擔心的是國有汽車企業迫于行政壓力等原因擴張產能而無暇顧及需求,但占國內汽車市場70%以上的合資企業和自主品牌企業則有著極強的自我調整能力,”徐長明認為,發改委沒有把汽車列入產能過剩的行業去控制,只是發出預警信號,應該只是個戰略考慮,沒有必要為產能過剩擔心。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與徐長明持同樣觀點。他認為,沒有必要過于擔心產能過剩,發改委關注行業產能是其職責所在,但之前幾次對于產能過剩的憂慮都隨著市場的飄紅而消失,希望這次也不例外。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張小虞也認為,發改委只是在發布產能過剩的預警信號,但要相信在當前充分競爭的市場上,企業擴張產能更多是出于自身需求,而不會盲目投入。
無效產能之對策
“產能過剩天天在提,但很多時候大家對于市場的估計還是過于保守了,北汽集團目前就面臨產能嚴重不足的問題,并將在‘十二五’規劃期間大幅提升產能。”北汽集團總經理汪大總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事實上,汪大總的觀點道出了目前國內汽車行業的一大突出問題——有效產能不足,無效產能過剩。對于北京現代、東風日產和一汽大眾等銷量突出的企業而言,產能已經成為企業進一步發展的桎梏。
一汽大眾公關部總監拱興波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汽大眾目前庫存率為業內最低,目前的產能并不能及時滿足市場旺盛的需求,一汽大眾佛山工廠一旦建成,將會大大緩解一汽大眾的產能壓力。
但是,不是所有企業的產品都像一汽大眾一樣暢銷。部分小企業在產品并沒有得到市場太多認可的情況下,只能靠“抄襲”或者兼并重組的方式謀求自身發展,其部分產能是過剩的。
業內人士指出,無效產能過剩和地方政府對于汽車行業過熱的追捧是發改委發出預警的主要原因,所以應當進一步完善企業的退出機制。
在原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看來,產能過剩要分兩方面來看,一方面對于適銷對路的品牌但是產能不足的企業要鼓勵其擴張,對于無效產能要加以控制;地方政府過于看好汽車產業,以低價土地和資金政策吸引汽車企業入駐但又缺乏規劃的情況應該引起足夠的警惕。
“我的建議是對于汽車行業新的項目立項要有嚴格的審批程序,而不能盲目建廠,一哄而上。”何光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