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輪又一輪寒潮競相南下,嚴冬即將來臨的時候,“多城市醞釀上調水價”的消息更給人們增添陣陣寒意。網上的即時調查顯示,85%以上的網民反對上調水價。“新一輪水價上漲勢頭不減,其背后的動因究竟是什么?消費者為何對水價政策心存疑慮?公用事業改革的出路又何在?”(10月29日《人民日報》)這些問題,確實值得人們深思。
在我看來,水價改革之所以效果不彰,甚至引發民怨,原因固然有很多,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跳不出庸俗市場化的迷思。什么叫庸俗市場化?就是把價格杠桿視為萬應靈藥,迷信一漲就靈,可以適用于所有的資源配置。我們承認市場經濟是個好東西,但如果將其庸俗化,就必然會犯下削足適履的錯誤。
檢點一下各城市上調水價的理由,無非是兩點:其一供水企業的成本增加了;其二是節約資源。但這兩個理由,其實都站不住腳。
水作為人類不可或缺的一種資源,具有這樣幾個特征,第一,水是有限的,尤其是在中國90%的江河湖泊水系均不同程度地被污染的情況下,水資源的有限性就更加突出;第二,在城市,清潔的水資源是被壟斷的,市場選擇機制是失靈的。
不難想見,假如一味按照庸俗市場化的思路處理城市供水問題,那么供水企業甚至可以把水價提得比黃金價格還要高,水價完全可以像房價那樣漲,人可以不要黃金,但誰能不喝水呢?與此同時,正像房價的上漲沒有導致土地的“節約”,也沒有導致居民住房的“節約”一樣,水價上漲節約資源的效果也不明顯—— 對富人來說,水價即便是翻上幾番,也不會構成多少負擔;而對那些大量耗水的行業,如洗浴業、洗車業、造紙業、高爾夫球場等,則一轉手就可以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也不會促使他們“節水”。
簡言之,按照庸俗市場化的思路處理城市供水問題,除了使城市中低收入的人群本來已經不寬裕的生活變得雪上加霜,使供水企業大撈一筆壟斷利潤之外,并沒有任何好處,甚至不能使用水量有所減少——因為對于那些城市低收入居民來說,目前的水價已經使他們把用水量減少到了最低限度,基本上失去了進一步減少的空間。
水資源的節約使用的確是一個大問題,但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靠一整套的措施來解決,包括人們價值觀念的轉變,基礎設施的建設,比如“中水”的再利用設施,城市雨水的收集使用設施等,而不能簡單地靠漲價。
在跳出了庸俗市場化的迷思之后,我們應該確立這樣的信念:水作為一種稀缺資源,只能由社會統一來管理,其目標不是市場化,而是社會化。要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措施,確保用水權利人人平等,確保正常的生活、生產用水,杜絕那些炫耀性、浪費性用水,這才是解開城市供水“死結”的最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