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啤酒瓶在尚未開啟的情況下突然爆炸,導致消費者左眼傷殘,誰來承擔責任?日前福建省福州市中級法院對這起產品質量糾紛案件作出終審判決,維持福清市法院一審判決:生產商未能就其產品質量是否合格承擔舉證責任,即應認定其產品質量存在缺陷,應當向消費者賠償各項損失共計16.8萬元,銷售商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2007年5月6日晚,福清市一家民營企業的法人代表方某參加其公司聚餐,其間,與方某同桌聚餐的歐某剛拿起兩瓶啤酒準備開啟時,其中一個啤酒瓶爆炸,導致方某左眼被炸傷。
經醫院診斷,方某為左眼角鞏膜穿通傷,治療出院后,方某受傷的左眼視力無光感,經鑒定,其傷殘程度為七級傷殘。2008年2月,方某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啤酒銷售商和生產商承擔賠償責任。
法庭上,啤酒生產商提供了其啤酒用瓶質量符合國家有關標準的證據,并提出,其啤酒用瓶是向啤酒瓶供應商購買,所有因啤酒瓶質量問題所造成的損害后果,應由啤酒瓶供應商承擔法律責任。
法院審理認為,根據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享有人身、財產安全不受損害的權利”“生產者應對其生產的產品質量負責”。
法院指出,根據產品質量法規定,因缺陷產品致人損害的,由產品的生產者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承擔舉證責任,即生產者能夠證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擔賠償責任: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的;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將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尚不能發現缺陷的存在的規定。本案中,啤酒公司作為生產者,未能就上述的免責事由承擔舉證責任,應承擔賠償責任。
法院終審判決:啤酒公司應賠償方某物質損害賠償金和精神損害撫慰金等共計16.8萬元,銷售商承擔連帶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