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新華視點”記者兵分多路對“農夫山泉、統一”事件進行了追蹤采訪。仔細對比海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驗檢疫技術中心的初檢報告與中國檢科院綜合檢測中心的復檢報告,一些疑點讓人難以釋懷,而相關部門又對此諱莫如深,“砒霜門”陷入更為撲朔迷離的“檢測門”。
疑點一:初檢與復檢產品為何名稱不一致?初檢報告中,農夫果園混合果蔬系列有兩份樣品,分別為“農夫果園混合果蔬(芒果+菠蘿+番石榴+蘋果+番茄)”和“農夫果園混合果蔬汁(番茄+草莓+山楂)”。其中前者檢測結果為總砷超標,而后者未超標;在復檢報告中,樣品名稱為“農夫果園30%混合果蔬”,盡管結論是樣品總砷含量“未檢出”,但與初檢報告中的兩樣品名稱均不一致。
疑點二:兩次檢測樣品是否取自同一批次?復檢報告中,農夫山泉和統一的復檢產品所標注的“樣品標識”,在初檢報告中找不到對應信息,讓人無法判定兩次檢測的樣品是否屬同一批次。
疑點三:兩次檢測結果為何大相徑庭?同為有資質且權威的檢測機構,初檢和復檢結果截然相反的概率究竟有多大?一位消費者在電話中對記者說:“即使兩次檢測的樣品屬同一批次,那為什么檢測結果會截然相反?再換一家檢測機構會不會得出新的結論?我們到底該信誰的?”
帶著這些疑問,7日下午,記者采訪了海南省有關部門。海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辦公室主任鄺力說:“我們正在調查這個事情。”
“目前有什么進展?”記者問。
“這在技術上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鄺力說。
海南省工商局局長黃成模表示,初檢樣品和復檢樣品是否為同一批次和同一類型的樣品,調查組正在調查中,具體調查結果還沒有出來。
兩次檢測究竟是不是同一批次產品?如果不是同一批次產品,其結果還有什么說服力?如果是同一批次產品,為何檢測結果不同?飲料中總砷含量到底超不超標?這些與消費者健康息息相關的科學問題為何會變得如此神秘?此前,農夫山泉董事長鐘睒睒曾向“新華視點”記者透露,“現在的檢測缺乏完整的體系……更高一級的檢測機構檢測出來的第一份樣品也是不合格的。”
“農夫山泉、統一”事件到底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內幕?究竟誰該對前后矛盾的檢測結果負責?記者仍在等待相關部門的答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