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
文/朱寶劍
海南省——這個正要被打造成國際旅游島的地方,目前卻正在被“毒豇豆事件”所困擾。
據海量的媒體報道,經多次檢測,海南的豆角都含有水胺硫磷。水胺硫磷是一種高毒農藥,國家明令禁止將其用于果、茶、煙、菜、中草藥等植物或蔬菜、水果上。因為它能通過食道、皮膚和呼吸道引起中毒,輕者頭痛、惡心;重者昏迷、呼吸困難。
毒豇豆體內的毒性顯而易見,并且一旦發現,容易去除;但其之外的三種無形的“頑固性病毒”,卻由來已久,根深蒂固。
一、食品安全意識長期缺失
與其他“毒性事件”一樣,“毒豇豆”東窗事發,也不是偶然的。
據報道,多年來,做為事件源頭的三亞市農業局,竟然沒有一臺定量檢測農藥殘留的設備,而只有定性檢測設備,是否超標,根本無法得知。在這一事實的背后,足以說明當地長期以來對本地農產品的“信任”程度實在很高。長期信任的慣性,導致對“安全”意識的忽視與麻木,這種“無意識”,實在是與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不相適應。
有人指出,海南的豇豆銷往全國,為何是在武漢首先發現有毒?答案是,武漢有全國領先的檢測設備與體系,僅近年配置的硬件就花費近千萬元。與武漢相比,海南三亞恐怕缺的不僅是錢,更主要的,還是意識問題。
對海島農產品的過度自信,食品安全意識長期淡漠以及僥幸心理,從而導致這次事件成為一種必然。這種意識上的淡漠,一直是我們社會的“頑固性病毒”。
二、危機來臨掩蓋事實找借口
有消息稱,當武漢市有關部門將執法措施告之海南方面并請予以協助時,海南有關部門的第一反應是抱怨武漢方面應該以內部通報方式先進行溝通,不該將此事公示于眾。
事發之后,三亞市稱抽查的3000份豇豆,僅5份樣本水胺硫磷超標,但是對于有關崖城鎮豇豆含有水胺硫磷的結果,他們并不否認。而令人意外的是陵水縣,該縣農業局主要負責人稱,陵水縣生產的豇豆,被查出含有禁用農藥水胺硫磷,這一說法不準確。他說,據該縣組織人員調查,陵水生產的豇豆并未含有禁用農藥,有可能是其他市場上的“水貨”。
長期以來,我們的一些地方政府部門,聽得表揚,見不得批評,甚至對一些善意的提醒也視為大忌。而當危機已經發生的時候,仍然習慣性地加以否認和掩蓋,其結果只能是貽誤時機,反而使事件擴大化。這種頑固性“心理病毒”,在某種程度上講,其“毒性”甚至更大。
三、監督檢測機構和制度不健全
事發之后,為應對危機,三亞市在兩個“出事”的產地設立了兩個檢測組,但顯然不夠,檢測給很快就處于超負荷狀態,一是只能檢測兩個地方的產品,二是檢測品種也只能限于豇豆、茄子、苦瓜等,其他品種根本顧不上。
另據報道,近日人們發現,做為另外一個事發中心地的海南陵水縣,出現了這樣一個“黑色幽默”事件:該縣購買了30臺檢測儀,免費分發給收購瓜菜的老板,讓他們邊收邊檢測,聲稱是可以從源頭杜絕不合格的反季節瓜菜流向市場。這一舉措無疑是讓老板們行使起政府部門的職能。
而且該縣語焉不詳的是,免費分發的30臺檢測儀是何時購置何時分發何時啟用的,是不是在“毒豇豆”東窗事發后才匆忙購置的?如果是事發后購置的,那陵水縣關于本縣豇豆無毒的自辯就沒有任何公信力。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任何一個個人、企業和政府,都有可能遇到“突發性危機事件”。因此,我們都需要具備這樣的危機公關知識:“事前做好準備、事中坦誠面對、事后真正改悔”。
海南“毒豇豆事件”,清晰地暴露出當地在“危機公關”方面的薄弱。看似簡單的三個環節,其中卻包含著不簡單的事件全過程,任何環節出現不健全并出現漏洞,均會產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后果,比如有可能會出現全面的信任危機。
不解決這些問題,難免會出現下一個“毒XX”。
對于“毒豇豆事件”,我們關注于事件本身,更需要關注社會發展進程中,那些隱形的“頑固性病毒”,因為歷史的經驗證明,往往這些“病毒”,才是“毒性事件”的根本起因,并且,危害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