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殊價差的背后,吳秀林稱,主要原因是處于推廣初期,各種技術和成本價格未在規模優勢下形成合力,從而導致價高,不過,現在市場價格都屬于企業行為,市場會自發調節的。
據了解,構成營養米價格的因素主要有三類:基礎米、強化的營養元素、包裝成本等。吳秀林稱,基礎米選用的高檔米,是營養米高價的原因之一;營養元素根據比例不同,也會影響價格的變化;包裝等成本則普遍占到1.8元左右的。
于小冬稱,隨著市場競爭的深入,相信營養米價格會在未來下降到一個合理的價位。而孫樹俠稱,美國政府有600億美元的食品補充營養基金,若中國在未來注重該方面,加大對企業的補貼,也將降低生產成本。
產業推手
事實上,圍繞營養米已經形成一定的產業群體。
楊紅表示,3月,中糧旗下營養強化大米“全稻原米”已經在北京、上海等城市試銷。6月以后,這款產品將推向全國市場。古船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亞洲表示,公司已經完成了營養強化大米的試生產,為下一步批量生產入市做好了準備。
據了解,作為加工企業的中糧、北京古船、上海勵成、河南方欣等11家企業成為首批營養強化大米重點研發生產基地。而目前,營養強化元素的提供方只有兩家企業,一是中糧,一是無錫維力米業。
資料顯示,無錫維力米業有限公司是由布勒集團和帝斯曼公司聯合創辦的合資企業。全球約有65%的谷物產品(例如面粉、大米等)是由布勒集團的設備加工完成的。
對于具體的產業價值,專家稱,目前不好預估。不過,孫樹俠稱,美國做過一個調查發現,3.47億美元的食品營養強化,為其挽回了50億美元的現實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