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暗訪江門一地下加工廠發現勾兌棕油流入小餐館
核心提示
昨日,記者在報料人的指引下,暗訪江門蓬江區杜阮鎮井根接龍村的一個潲水油地下加工廠發現,該加工廠每天都收集加工數噸潲水油,而這些潲水油成品的外觀和氣味與市場上的棕油相差不大,不是行家根本分辨不出來。
而據曾因從事潲水油加工而被同行打傷致殘的報料人爆料,這些潲水油成品與棕油按1:2的比例混合后,除了有關部門專業的檢測設備外,即便是行家也無法分辨。這些潲水油地下加工廠一般都與一些棕油批發商達成默契,將油品調和后以低于市場價的價格銷往各地。
文、圖/記者 黃國金
跟蹤……
工業用潲水油 硫酸作催化劑 市價3500元/噸
食用油用潲水油 “玻璃水”作催化劑 市價9000元/噸
棕油 市價14000元/噸
收油司機警惕高
記者跟蹤兩被甩
連續兩日,記者按照報料人的指引,跟蹤前往工廠和酒店廚房收潲水油的三輪摩托車。不料,三輪車的司機警惕性極高,在杜阮工業區兩次將記者甩開。
據報料人介紹,由于并沒有相關牌照,每次前往附近工廠和酒店收集潲水油時,都相當謹慎,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反偵察能力。他們每天前往的地點和時間都經常變換,一旦感覺有人跟蹤,就會利用地形熟悉隱藏在附近的工廠或村道里面,等感覺安全了再出來。
昨日下午4時許,一輛載著油桶的三輪車再次出現在江杜公路,記者隨后遠遠地跟著,并隨其進入了杜阮鎮井根村委會的村道。由于村道狹窄,彎道較多,三輪車司機并沒有發現記者的跟蹤。
三輪車隱沒在進山的村道,停在了一家已經荒廢了的養豬場。
直擊……
硫酸、“玻璃水”分離潲水油
記者借著樹木和草叢的掩護,偷偷沿著養豬場邊緣潛入養豬場內部發現,偌大一個養豬場的豬圈大部分都是空的,并沒有養殖生豬,而養殖場的最里面卻堆放著很多藍色的油桶。
記者忍著惡臭,小心翼翼地沿著窩棚的排水管靠近窩棚外面的塑料膜看到,一個工人正在從一輛改裝過的面包車上將收集回來的潲水油放到煮油的“大鍋”中。窩棚外面還停放著一輛裝有6個以上潲水桶的三輪車,正等著將桶里的潲水油也放到“大鍋”里。煮油的“大鍋”實際上是由一個底部用紅磚砌成的灶臺,和安放在灶臺上的一個長約兩米、寬約1.2米、高約0.6米的方形鐵容器組成。
據報料人介紹,潲水油加入硫酸或“玻璃水”等化學溶劑,在“大鍋”中經高溫蒸煮后,會形成分明的油、沉淀物和水三層,水和大部分的沉淀物都會通過“大鍋”下部的管道排放到下方的小池,而分離出來的油則會被舀出來,放到專門盛放潲水油成品的油桶里。
根據該地下工廠收集潲水油的數量和“大鍋”的大小估算,該地下工廠一個月也能制造出20噸左右的潲水油成品。
驚嘆……
棕油以假亂真
利潤空間巨大
據報料人介紹,潲水油成品分為工業用潲水油和食品油用潲水油,制作的方法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工業用潲水油在蒸煮過程中用硫酸作為化學催化劑,而食品油用潲水油則用“玻璃水”。硫酸的價格約為400元/噸,但“玻璃水”的價格則為7000多元/噸。
記者在報料人的指導下,撥通了潲水油地下工廠老板的電話,并聲稱要購買潲水油。該老板經過一番試探后表示,可以按照3500元/噸的行價與記者進行交易。但當記者表示所購買的潲水油是用于食用油銷售的,該老板則馬上改口開價9000元/噸,并表示其生產的食用油用潲水油成色和味道已經非常接近棕油,不是行家根本分辨不出來。
該老板坦言,為了讓食用油用潲水油更容易在市場上流通,目前的食用油用潲水油都會按照1:2的比例與棕油進行混合。“混合后,除了有關部門專業的檢測儀器,行家也分辨不出來。”
記者了解到,在餐飲界,食用潲水油混合棕油的所謂“棕油”流入市場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一些小餐館,即便明知所購買的棕油有可能是食用油用潲水油和棕油的混合油品,但仍愿意使用價格更為便宜的棕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