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水協公告激起千層浪7品牌桶裝水疑遇潛規則6月26日,廣西瓶裝飲用水行業協會(以下簡稱水協)在南寧一家媒體上發出一則公告,公布廣西6個廠家共7個品牌的桶裝飲用水抽檢不合格。公告發布后,導致這些廠家的部分經銷商要求退貨。
6月27日,這6個工廠的負責人來到水協討說法,認為在抽檢過程中程序違法,還說此前水協相關人員曾提出只要交3000元-5000元就可以“內部處理 ”。這些負責人認為,這是由于他們不愿意交這筆錢,才遭到這種待遇。為此,水協的會長表示,該份公告是沒有經過他的簽字而發布出來了,是由于他監管不力所致。
影響:
經銷商紛紛要求退貨
6月27日中午12時許,記者來到南寧市桃源路59號水協辦公地點,在大院里見到了前來反映情況的馬山縣金倫天然山泉水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倫公司)、南寧僑信水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僑信公司)等6 家工廠的相關人員,他們情緒頗為激動。隨后,他們來到水協辦公室進行理論。僑信公司負責人胡先生告訴記者,6月26日,水協在媒體上發出公告后,導致現在一些經銷商對他們這些公司的產品不信任,要求退貨,讓他們這些企業負責人大為頭痛。南寧市老夫子商貿有限公司董事長杜女士也表示,這份公告發布后,已經有不少經銷商要求退貨,當天上午,就有5個經銷商打來電話提出退貨,她都不知道如何解釋才好。“發展一個新客戶很難,要保留一個老客戶更難,現在出現這樣的狀況,對我們企業打擊很大。”杜女士說。
原來,6月26日,水協在一家媒體發布的公告,即“廣西瓶裝飲用水行業協會2009年度第一批桶裝飲用水部分產品抽檢結果公告”,公告中合格產品有13家工廠的17個品牌,不合格的產品有僑信、老夫子、金倫、南寧市益千家飲水科技有限公司、南寧市綠帥工貿有限公司,南寧市超越純凈水廠等6個廠家的7個品牌。
一則公告,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幾個工廠負責人認為遭遇了“潛規則”,是因為他們不交“保護費”所致。在他們幾個負責人聯合簽字一份“聯合聲明”中,他們認為是“協會中的個別工作人員所為”“沒有公信力,程序違法。”
廠家:
檢測過程存在不合理
南寧市超越純凈水廠廠長成先生表示,6月11日,水協某工作人員帶著廣西某單位檢測人員來到南寧市科園大道的一個經營部,對他們工廠生產的桶裝水進行取樣,但并沒有封樣,而且也沒有讓廠家去確認那是他們工廠的產品,但最后得出的結論是:他們工廠的產品“菌落總數不合格”。成先生說:“這種程序不合法!”
那么,平時有關部門要隨機抽檢時該如何操作呢?僑信公司負責人胡先生說,工作人員來到抽查點,他們要通知廠家的人員過來,然后出示工作證,接著取樣,要經過廠家確認之后才能取樣,同時也要封樣。如果拿到3桶水的樣品,也要留下同一批水的另外3桶水封存。如果廠家對檢測結果不滿意,可以拿封樣要求復檢,但這一次他們根本就沒有留下封樣,廠家想要求復檢都沒有辦法。胡先生說:“如果沒有封樣,他們隨時可以拿其它批次或者其它廠家的不合格產品抽檢,然后說是我們廠的。”
那么,抽檢是否像這些廠家所說的那樣沒有封樣呢?隨后,記者與在科園大道經營超越純凈水的于女士聯系。她告訴記者,6月 11日那天,確實有5個人來到她的經營部,雖然他們帶著胸牌,但沒有出示相關證件,這些人說是來抽查桶裝水,但并沒有叫廠家的人過來,也沒有封樣或留樣,然后就帶走相關樣品。她說:“我也不知道他們這樣做是否合適?”隨后,記者與另外幾個經營部聯系,他們也表示工作人員取樣時并沒有封樣。(記者羅榮華)
質疑:
交錢就能“內部處理”
更令這幾個工廠負責人感到震驚的是,在隨后的時間里,水協某工作人員打電話給他們,表示他們這些屬于抽查不合格的廠家,如果是會員企業,只要交3000 元和一份整改報告就可以“內部處理”,如果不是會員企業,則要交5000元才能“擺平”。據了解,這6個廠家之中,有4個廠家負責人接到水協某工作人員的電話。但由于他們相信自己的產品品質過硬,所以不愿意交這筆錢。
南寧市綠帥工貿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先生說,他接到該工作人員的電話之后,6月22日,他來到水協該工作人員的辦公室,當時,該工作人員告訴他,只要交3000元和一份整改報告,協會就可以內部處理,讓他工廠的產品由不合格變為合格。“辦一個企業不容易,何必舍不得花這點錢?”李先生說:“我相信自己的產品質量沒有任何問題,我拒絕了他這個要求。當時,還有另外兩家工廠的負責人也來到他的辦公室,估計他們是交了錢,所以公告里沒有他們工廠產品的名字。”隨后,一工廠負責人還把與該工作人員的通話錄音放給記者聽,內容確實是與李先生所說的一樣。
據了解,今年5月,這幾個工廠的產品都經過廣西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進行檢測,產品均為合格。金倫公司總經理韋先生說:“5月27日,廣西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的工作人員對他的工廠的產品進行檢測,菌落總數少于或等于50,是合格的,現在他們檢測出來的菌落總數達到 4100,自來水都沒有這么多菌落總數,這不是很荒唐?”
記者了解到,在這份公告中,這幾個工廠的產品不合格地方多數是菌落總數超標,而且檢測出來的菌落總數,少則4000多,最高達7000,比合格的菌落總數多出幾十倍到上百倍。這些工廠的負責人說:“污水都沒有這么多菌落總數,如果有這么多菌落總數,我們的工廠早就關門了。”
對于交錢就能擺平這件事,記者撥打該工作人員的手機,但他一直不接電話。隨后,記者用手機發短信,表示要對此事進行核實,但該工作人員直到當晚9時30分都沒有反饋。
水協:
我們存在監管不力
這樣的檢驗結果讓廠家吃驚
對于這幾個廠家的反映,水協的何會長表示,根據國家相關政策規定,桶裝水的生產過程是由質監部門進行檢測,流通領域的桶裝水是由工商部門進行檢測。今年 6月1日,廣西區工商局委托水協對流通領域桶裝水進行檢測,水協又委托了廣西某單位進行檢測。因此,不存在水協沒有權力進行檢測的問題。當然,雖然廠家在生產過程中生產出合格的產品,但是進入流通渠道之后,有時因瓶蓋不緊等問題,也有可能造成產品質量問題。至于廠家反映在檢測過程中程序不合法,事實上并非如此,程序是合法的,不過有可能在操作過程中某些環節有欠缺。
至于這些廠家反映他們蒙受不白之冤,認為這是水協個別工作人員搗鬼,何會長表示,水協要發布公告,是要經過他簽字同意后才能發布的,但是,這份公告他根本沒有簽過字。所謂要廠家交3000元到5000元和一份整改報告就可以 “擺平”一事,他根本就不知道這件事,“這是協會內個別人所為。”何會長表示,這些都是由于他監管不力造成的,現在對這幾個廠家造成的傷害,他表示歉意。
一廠家負責人亮出獲獎牌匾,質疑這次檢查結果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