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委聯合發布的強制性國家標準《飲料通則》于本月初正式實施,根據原料和形狀,飲料分為碳酸飲料(汽水)類、果汁和蔬菜汁類、蛋白飲料類、茶飲料類、植物飲料類等11個種類,“功能飲料”這叫法將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特殊用途飲料類”,細分后又分為運動飲料、營養素飲料和其他用途飲料。但市面上的諸多“功能”飲料將被如何細分呢?相關企業沒有給出明確答案,并表示正與飲料協會等相關部門商討對策。
市面飲料暫未“變臉”
作為“功能飲料”的代表,紅牛宣傳的即是“維生素功能飲料”,這也成為首個急需“變臉”應對新規的產品之一。記者近日走訪超市發現,打著“功能”牌的飲料不在少數,且大多都是維持原狀。
紅牛品牌部部長陳朝暉告訴記者,作為保健食品,紅牛要根據審批按照國家規定來做變化。簡單的回應并沒有解釋紅牛為何還未“變臉。”
“之前并沒有功能飲料的說法,所謂的功能飲料其實包括多種飲料。”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按照《中國軟飲料分類標準》中關于功能性飲料的定義,功能飲料包括營養素飲料、運動飲料和其他特殊用途飲料三類。所謂營養素飲料是指人體日常活動所需的營養成分,這種飲料以脈動、激活、尖叫為代表,而運動飲料含有的電解能很好地平衡人體的體液,以佳得樂、勁跑、維體等為代表;特殊用途飲料目前市場主流的主要就是以紅牛、力保健和V飆為代表的能量飲料。
如果市場上以運動主打的飲料歸在運動飲料一類,那主打“功能”牌的紅牛將如何劃分呢?盡管紅牛相關負責人沒有明確表態紅牛將如何變臉,但一位紅牛內部人士透露,紅牛正與中國飲料工業協會溝通,至于將歸屬于哪個分類,是否要換包裝,暫時未有定論。
企業質疑細分科學性
據了解,業內普遍認為,《飲料通則》的出臺有助于規范飲料市場,《飲料通則》里除了對功能飲料有重新劃分外,對果汁飲料也有嚴格規定,只有果汁(漿)的含量不小于10%才能叫“果汁飲料”。另外,根據相關規定,添加糖分的果汁,應在產品名稱鄰近部位清晰地標明“加糖”字樣。
從記者采訪的情況來看,相關企業對“變臉”三緘其口,但大多數人認為《飲料通則》里的果汁相關規定對消費者較有利,反而功能飲料的細分則有點“摸不著頭腦”。
“很簡單的邏輯,其他用途飲料是不是可以包括:功能飲料,能量飲料,抗疲勞飲料,抗過敏飲料?”一位企業人士表示,目前飲料行業的食品安全問題并不突出,相較于碳酸飲料,果汁、茶飲料的發展潛力更大,這也間接促成部分小企業爭搶這一蛋糕,并突出“功能”吸引消費者,從這個角度來說,《飲料通則》有助于規范飲料市場。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飲料通則》并未對飲料品類進行全面評估,比如紅牛,根據劃分,它應該是在“特殊用途飲料”一類,“但總不能在包裝上打‘特殊用途’吧?”
該人士認為,目前飲料市場品種、品類繁多,也確實造成一些混亂的局面,但要規范飲料市場,需要從多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