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許多消費者對于食品添加劑的認識有一定的誤區,往往將媒體報道的不合格食品中的非法添加物誤認為是食品添加劑,還有的消費者認為食品添加劑有安全隱患,純天然食品品質更好。
對此,相關專家指出,按照我國制定的食品添加劑管理法規,合法、合理應用食品添加劑根本不會引起食品安全問題,許多食品添加劑的安全倍數系數甚至遠高于營養物。
食品添加劑經常替非法添加物背黑鍋
上海師范大學工程食品研究所副教授胡國華博士指出,長期以來關于食品添加劑的正面宣傳相對較少,一些媒體甚至不負責任地進行片面甚至錯誤報道,使得食品添加劑在我國推廣應用難度變大,對我國食品及食品添加劑工業的發展和消費者的消費權益都產生了負面影響。
按《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以下簡稱《標準》)的規定,使用非法添加物,或者超范圍、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都可能危及食品的安全性,而當非法添加物由于濫用而暴露出問題時,人們往往就會將責任歸結到食品添加劑身上,從而得出“食品添加劑危害食品安全”的錯誤結論。實際上,只有列入到《標準》名單中的產品才可以被稱之為食品添加劑,除此之外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均為非法添加物。胡國華感慨地說:“將違法使用非法添加物,以及超量超范圍使用添加劑的行為說成是由食品添加劑引起的問題,其實是讓食品添加劑‘背黑鍋’。”
據介紹,《標準》中的食品添加劑都列出了非常具體的應用范圍,衛生部還要求各省直轄市等地方一級衛生廳(局)每年對生產食品添加劑企業的資質進行審查和核定,根據實際情況由衛生部主持的全國食品添加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每年都對《標準》進行補充和調整。這些監管措施的規定和落實,確保了使用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凡是按照《標準》的規定使用的食品添加劑都是科學和安全的。
“純天然食品質量更好”的說法是誤導
目前一些消費者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明顯誤區,許多消費者對添加劑仍有一定的恐慌,認為天然食品更有益健康,認為含食品添加劑的食品就不安全;而一些生產廠商往往又會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這種心理大肆宣傳“本品不含任何添加劑”,這也造成了消費者認為“純天然產品比含有添加劑的產品品質好”的消費心理。
胡國華認為,這種標注很不科學,一方面是很難做到,事實上,在食品生產過程中很難做到不使用任何添加劑,超市貨架上除了純凈水等少數幾種食品不應用食品添加劑外,絕大部分食品都應用了食品添加劑,消費者一日三餐中一般也都含食品添加劑。另一方面,在食品包裝上標注“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劑”不符合國家有關包裝標簽法規和標準,這種宣傳不利于我國食品和食品添加劑行業的良性發展,不利于我國消費者對食品的科學選購。
胡國華介紹說,食品添加劑的審批有嚴格的規定,由全國食品添加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衛生組進行危險性評估,確定該品種的最大允許攝入量ADI值、使用范圍和最大使用限量。再經過食品添加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專家評審,通過衛生部公告的形式予以公布。在危險性評估中,通常采用丹麥預算法、膳食模型法、膳食暴露量評估法等方法來計算使用食品添加劑的食品被攝入了多少,是否會超過最大允許攝入量以及最大添加量是否科學等。在評估模型中,添加劑使用量的設定是非常保守的,以保證即使成倍食用了超量添加食品添加劑的食品,也不至于中毒。在預估添加劑使用量的丹麥預算法中,使用量小于最大安全攝入量的40倍時,該添加劑可用于固體食物,意味著允許添加量是最大允許攝入安全劑量的1/40。實際上,化學添加物的安全倍數遠高于營養物,例如脂肪的安全倍數小于2,即實際攝入量為允許攝入量的兩倍時,就會對人體產生危害;阿斯巴甜的安全倍數是800,即實際攝入量為允許攝入量的800倍時,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此外,食品安全和質量離不開食品添加劑,在食品中添加一些食品添加劑(如防腐保鮮劑、抗氧化劑、營養強化劑、品質改良劑、增稠劑、加工助劑等)可以防止食品氧化和變質,保持食品營養價值,提高食品品質和功效,提高了食品的質量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