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品的健康不一定得靠抗生素,趕在生病之前來支“預防針”如何?記者日前獲悉,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張元興教授領導的課題組率先在國內研制出一種以毒攻毒的“多寶魚疫苗”。這種以疫苗代替抗生素的抗病思路有望使多種水產品徹底告別藥物殘留,為百姓餐桌添一道“安全閥”。
雖說被冠以“疫苗”之稱,實驗室里的“多寶魚疫苗”并非我們想象中的預防針,而是一種動過“基因手術”的天然細菌,它能讓多寶魚的致病菌——鰻弧菌束手就擒。需要的時候,只需將魚苗在疫苗配置的水中浸泡三分鐘,就能為多寶魚架起一座健康屏障,而成本只有區區幾分錢。養殖場的小范圍試驗證明,“多寶魚疫苗”對多寶魚的保護成功率達90%以上。
那么,由細菌“扮演”的疫苗會不會對養殖水域或環境產生副作用呢?張元興解釋說,疫苗原始菌來源于養殖海區常見的天然菌種,不會對環境產生新負擔。在疫苗研制過程中,科研人員不過是將該菌種的某段基因敲除,“剝奪”了它的營養合成功能,縮短了其在海水中的存活期。
張元興告訴記者,目前,實驗室正在進行魚類病原菌的“群體感應”研究,這將是抗生素替代療法的新途徑。原來,細菌會用“化學語言”彼此聯絡,一起向宿主發動攻擊,如果讓細菌變“聾”變“啞”,就能讓致病菌失去威力。根據這一思路,課題組又把目光投向石斑魚等南方魚種,著手研制新的魚類疫苗。屆時,溶藻弧菌、愛德華氏菌等侵害魚類的常見菌種有望被疫苗一一降伏。
據悉,“多寶魚疫苗”已完成實驗室研究,并進入審批階段。待國家有關部門審核批準后,該疫苗還將進行大田試驗和環境安全試驗,若一切順利,預計將于五年內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