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屏 語音是常人語速的3倍
在還沒有電腦的時代,學習對于盲人來說非常困難。盡管如此,拉蒙還是考入了印度最好的理工學校——印度理工學院,在這里開始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的碩士研究,成為該校歷史上第一個盲人學生。他如何與那么多優秀的青年學子一起求學?因為很多學生都被要求參與社會服務,所以他說服校長讓同學通過閱讀屏幕來幫助他學習。有一個學期,多達13個同學志愿幫助他朗讀屏幕,再由他用盲文進行記錄。
1989年,拉蒙來到美國康奈爾大學做計算機科學博士研究。情況發生了變化。那時候,盲人用計算機剛剛出現。拉蒙也得到了自己第一臺語音合成器和當時最先進的讀屏軟件。
不過,哪怕是世界上領先的讀屏器,面對文字只有一行,每行只有40個字的老式屏幕也沒有更多招數。拉蒙只能一個字一個字慢慢地聽。
好在過去幾十年里,計算機技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的顯示器可以漂亮地擺置60行字。而視覺障礙者使用電腦也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今天,他們可以很方便地借助讀屏器閱讀電腦屏幕,瀏覽互聯網。因為聽覺特別,他現在使用的讀屏器,語音速度是正常語速的三倍。這個語速常常會讓普通人“不知所云”。
如果只是進行文字瀏覽,盲人在電腦上幾乎沒有障礙。他們幾乎可以像其他人一樣輕松地瀏覽互聯網信息。上網查看新聞是拉蒙每天的愛好之一。不過,與大部分人漫無目的地通過超鏈接在網上閑逛的習慣不同,拉蒙更多地采用搜索的方式,通過谷歌新聞組鏈接到有興趣的報紙文章,或者通過微博來找到有趣的東西。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讓朋友來做你的“編輯”,“過濾”出有趣的新聞給你讀。
數學 公式也可以閱讀
但在網絡上,還有很多信息,其結構是為視覺而設計的。一些我們每天都離不開的計算機操作,對于無法讀圖的人卻構成了巨大的障礙。如何將這些信息轉化為主要依賴于聽覺的盲人能夠接受的信號,這成為了拉蒙一直以來的主要工作。
就拿簡單的電子郵件來說,“我們習慣于看到發信人欄,收信人欄,回復、轉發、正文等欄。我們讀的時候只會讀‘這是拉蒙給查爾斯的一封信’,你眼睛一掃很快就看出是誰給誰的信。”拉蒙說,“這所有的結構設計都是為了讓眼睛更方便。但是如果你用這個格式拿來讀的話就變成‘發信人欄拉蒙,收信人欄查爾斯,標題如何如何,正文如何如何’這就非常沒效率了。”
還在康奈爾做博士時,拉蒙就設計出一些專為盲人辨別電子郵件各信息,甚至報紙報道標題的系統。
閱讀文字解決了,但閱讀數學公式卻成為另一個難題。“再偉大的數學家,也需要閱讀其他數學家的東西。”他笑說。數學滿是符號和公式,用的是一種名為LaTeX的排版系統。在上世紀90年代初的時候,讀屏器在這個系統中讀出來的數學公式簡直讓人抓狂。你能聽到一堆這樣的聲音:“E反斜杠反斜杠X插入符號某某……”這樣的讀法是荒唐的,于是拉蒙決定重寫LaTeX,讓自己以及其他視障者都可以順利閱讀數學公式。這個研究成了他在康奈爾大學的博士畢業論文,也讓他一直使用至今。
說來有趣,當決定博士論文題目的時候,拉蒙最先想做的是制造出具有導航性能的機器人導盲犬。他花了9個月的時間投身其中。因為非常了解自己的導盲犬,他一開始很有自信能夠做出來。但很快,一個不可逾越的困難卻出現了。難題并不在導航上,而是出現在如何制造一個能應付人行道、臺階、雪地、冰地等各種地面的機器人。20年之后,人類已經有了可以走在火星上的機器人,可是這樣的“萬能型機器人”還是沒有出現。
圖像 手機“看”世界
不過,拉蒙還是讓盲人也享受到了導航的便利。他拿出自己的手機,向記者展示智能的北京地圖,隨著他的手指的移動,語音快速地提示出走在哪條街,走了多少路,前方是什么路,還有多少距離到達目的地等信息,F在的拉蒙,只要一部手機給自己導航,一只愛狗給自己掃除路障,哪怕身在北京這樣的陌生城市,也不會迷路。
現在,拉蒙的工作焦點放到了圖片識別上。這是“盲閱讀”最難的一部分。“所有的格式都是信息。信息越多,結構也越多;結構越多,你就越能從中組織,處理這些信息。”拉蒙說,“閱讀圖片是最難的,給你一幅《蒙娜麗莎的微笑》,說‘這是一個女人微笑的畫’。這并不能告訴你這是蒙娜麗莎,它的信息復雜得多。”地圖其實就是圖片,不過它是有結構的圖片,各種道路、街道、大樓等信息組成了可以處理的數據。拉蒙和查爾斯開發的手機地圖軟件已經造福于很多人。當然,它現在還沒到完美的程度,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比如,目的地大樓的入口在哪兒,進了大樓里面怎么辦,這都需要更多的數據讓工程師來設計。
拉蒙說,現在另一個小組正在做一個通過手機“看”地貌的軟件。通過手機攝像機拍下路上遇到的一些事物比如路牌,行人等,手機可以對照片進行分析,然后告訴使用者“看”到了什么東西。
今天,互聯網進入了云時代。他認為,這是視障者的福音。以前的視障人士,走出門外和鄰居打招呼都很難。但現在他們可以坐在家里,和地球另一邊的人直接溝通。“對于其他人來說,技術只是帶來了更快捷便利的生活,但對于殘疾人來說,他們本來做不了這些事情,但技術卻讓他們可以做這些事了,他們對技術的掌握反而比普通人更快。”相比以前動輒上百美元的讀屏軟件,今天出現了很多開源軟件,人們都可以免費下載使用。對于殘疾人來說,云時代的互聯網就像給他們聽、讀、寫能力的延伸。而對于拉蒙來說,更重要的是,科學的發展是建立在別人研究基礎上,軟件技術也是一樣,只有通過開源,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讓技術的發展煥發活力。
本版采寫/本報記者 金煜 攝影/本報記者 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