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之父”文頓·瑟夫。 “當初我以為這只是一項實驗,而且,用43億個IP地址來做實驗已經夠了。”他說,“誰會知道到底需要多大的空間?” ——“互聯網之父”文頓·瑟夫 由于互聯網用戶持續攀升和全球手機上網者不斷增多,造成現有的IP地址即將“瓜分完畢”。據悉,負責管理IP地址分配的頂級機構將于今天對外最后一批IPv4系列地址。如果一切按照計劃進行,網民在6-9個月內將不會注意到此事。 作為全球IP地址的頂級管理部門,互聯網編號分配機構(IANA)宣布,將于今天(3日)在美國邁阿密舉行新聞發布會。屆時,最后5個IPv4地址“大禮包”將被分配出去。知情人士透露,每個IPv4“大禮包”含有1680萬個地址,并將被分給各區域注冊機構使用。 現有的互聯網IP地址系統,即IPv4,于上個世紀80年代投入使用,最多可以容納43億個IP地址。由于當時的互聯網主要是科研網絡,根本無法將這些IP地址瓜分一空。現在, 既有IP地址將被完全耗盡的消息,迫使各大網站開始在研究增加地址數量的新技術應對挑戰。 比如,今后互聯網服務商可能要為注冊用戶提供IPv6地址。雖然這款全新的系統目前尚未普及,但是包括谷歌和Facebook在內的熱門網站都對此表示支持。其他規模較小的網站也將開始部署IPv6地址系統。對于只支持IPv4地址的網站而言,未來將面臨重大挑戰。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從本質上看,IPv4和 IPv6分屬兩種不同的“網絡交流語言”,是確保用戶找到需要網站和成功發送電子郵件的基礎。目前雖然推出了一些“翻譯”技術,但尚未對其進行大規模測試。這樣一來,可能會導致部分網站出現訪問緩慢現象。(高軼軍)
延伸閱讀:未來IP地址可像沙子一樣多
谷歌、臉譜、雅虎等知名網站不久前呼吁將今年6月8日設定為“世界IPv6日”,以提醒人們關注IP地址即將用完的窘境。在互聯網上,每臺電腦主機都有一個唯一的IP地址,就像現實生活中的每套房子都有自己的地址一樣。“IP”是英文“互聯網協議(Internet Protocal)”的首字母,“IP地址”的意思就是互聯網協議地址。為了讓全世界的電腦都有可以通過網絡實現互聯的IP地址,“互聯網之父”文頓·瑟夫和他的同事們在1977年創建了互聯網通信協議IPv4。當時,人們根本無法預見人類到底需要多大的網絡空間,因此作為一個實驗性的項目,IPv4提供的IP地址有43億個。
“43億”乍聽起來是個龐大的數字,但人類生活在一個逐漸網絡化的世界中,今后包括手機、家電等在內的許多設備都可能擁有一個IP地址,因此IPv4協議的43億個IP地址數量便顯得捉襟見肘了。近年來,互聯網業界不斷探討全球IP地址用盡將會給人類帶來的負面影響。管理全球IP地址的機構是非營利性國際組織“國際互聯網名稱和編號分配公司”(ICANN),1998年10月由美國商務部提議成立。該機構總裁貝克斯特羅姆去年5月曾擔憂地表示,IPv4地址資源還剩下不到一成,而全球上網設備數量的增長卻是爆炸式的,IP地址很快就會用完。擔任谷歌公司副總裁的瑟夫日前也對澳大利亞媒體說,全球IP地址用盡的日子就在“幾個星期之內”,這番言論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熱議和憂慮。
其實,所謂的IP地址用盡并非一場無法避免的災難,IPv6協議的地址容量龐大,其數量相當于在340這個數字后再加36個零, 號稱能使地球上的每一粒沙子都擁有一個IP地址,有望接納天文數字級的新用戶。人們完全可以通過新版的互聯網通信協議IPv6來實現IP地址的擴容。此外,互聯網的IP地址分配采用分層模式,馬上就要枯竭的是那些高層地址,而已經分配到每個區域的低層地址還可以繼續發放,預計這些低層地址尚可再分配幾個月乃至更長時間。據日本專家分析,考慮到世界不同地方對IP地址有著不同的需求量,全球每個負責IP地址分配的機構所掌握的IP地址不會同時用盡,而亞太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有可能最先變得“兩手空空”。
為了對IPv6協議機制進行測試,已有公司把2月2日作為“IPv4終結日”,谷歌、臉譜等知名網站都表示會參與相關活動。一個由來自世界各地的工程師組成的互聯網工作小組,正在設計和編寫新版互聯網通信協議IPv6。有專家表示,IPv6協議仍將采用與IPv4協議相同的管理機制,也就是說,IPv6協議下的IP地址仍由“國際互聯網名稱和編號分配公司”的“互聯網分配數目管理局”進行分配。(記者 陳一鳴)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