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普通人站了出來,匯集成網絡掃黃的群防體系;“九部門”聚合,凸顯政府網絡掃黃的決心及力度 馮云是一個14歲男孩的母親,有一次幫兒子從網上下載數學題,突然蹦出的黃色圖片,讓她都臉紅。“網上找中學生的學習資料,都能看見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實在太過分了!”她說。 看到“媽媽評審團”在網上招募志愿者,這名外企主管毫不猶豫報了名。“把媽媽們組織起來,面對網上不良信息的時候,我們就知道應該怎么做。” 北京網絡媒體協會2010年初成立的媽媽評審團,60名正式成員對互聯網上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內容進行舉報、評審、形成處置意見,反映給相關管理部門,并監督評審結果的執行。
“這是國際通行的兒童最大利益優先原則。”建立評審團的主要提議人,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咨詢服務中心主任宗春山說,“網上一些信息到底是否有害,廣大未成年人的家長會提供一個道德民意的標準。”
評審團的另一位成員、一位5歲孩子的媽媽則把網絡掃黃稱之為“家長在2010年看到的最大快人心的好事之一”。
“2009年底開始的這輪網絡掃黃,工作機制、工作力度、工作方法等等都上了一個新臺階。”國務院新聞辦網絡局局長李伍峰日前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訪問時談到,發動社會力量參與、聚集監管和打擊合力、提供強力的司法保障、創新運用技術手段、激發行業自律、從“源頭”打擊等,既是這輪專項行動的特點,也是收獲“力度大、效果好”成果的原因。他說,截至2010年10月,各相關部門和單位共刪除網上各類淫穢色情及低俗信息3.5億條,封堵、關閉淫穢色情網站6萬多個。
順應民意:一天兩萬件舉報
2009年12月4日,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以下簡稱“舉報中心”)聯合工信部所屬12321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受理中心、公安部所屬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站、全國“掃黃打非”辦舉報中心聯合發布了《舉報互聯網和手機媒體淫穢色情及低俗信息獎勵辦法》。
這場新的網絡掃黃行動,立即激起了中國民眾的呼應。有獎舉報通知發出的第二天,舉報中心就收到了近兩萬件對網絡淫穢色情信息的舉報,是平日的十多倍。
“前天中午女兒剛放學回家,一放下書包就沖著我說:‘爸爸,我同桌說他用手機在看黃網。’我當時心里‘咯噔’一跳,差點兒沒從椅子上摔下來,才小學五年級的孩子就看黃網希望借你們通過新聞媒體呼吁家長重視。”一位家長在舉報信中這樣寫道。
“2009年12月4日以來,中心共收到網上舉報、電話舉報、郵件舉報等途徑的各類舉報474147件次,日均舉報量1089件次,其中淫穢色情信息占了2/3。”舉報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執政者的決策與民眾的愿望匯流,必定形成巨大的社會動能。網絡掃黃引起的社會反響之大,就讓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記者仲偉寧深有感觸。去年年底《焦點訪談》播出了“聚焦手機網絡色情”系列節目,吸引了上千萬觀眾,創下相當高的收視率。
“其實,以前不太關注這件事,可做完節目以后,真的發現未成年人接觸網絡色情的現象太普遍了。”仲偉寧回憶說,一些學校師生告訴他,許多中學生在用手機上黃色網站,還相互間傳遞交流。
一個不滿14歲的女生懷孕了,家長在她手機里發現了存儲著的大量不堪入目的淫穢圖片。仲偉寧和同事制作的節目提到這個案例。“淫穢色情信息帶給未成年人的影響和傷害,是成人世界難以想象的。”他說,節目播出后,不少家長給電視臺打來電話,提供網絡掃黃的線索。央視網論壇保存的相關視頻節目后面留了眾多呼吁整治黃色網站的跟帖。
“此前不是沒有網絡掃黃的聲音,但未能匯成如今的滔滔洪流。”姚克楓是一名律師,也是一個3歲孩子的爸爸,“一些網站打擦邊球,經常彈出暴露圖片和挑逗文字來吸引眼球、增加流量,家長相當反感,但不知道怎么辦。”他說。
姚克楓現在成了北京網絡媒體協會的網絡監督志愿者,專門向協會投訴涉黃信息。他說,自己的“同事”來自各行各業,“絕大多數人都希望互聯網上興起文明之風。今年以來不少大型網站更干凈了,他們應該感受到民間輿論的壓力。”
“那些在網上傳播色情的人們,也想想你們自己的孩子吧!”“媽媽評審團”一位成員在吶喊。
媽媽們的身后,還有數百名后備志愿者和數以千計的網絡監督志愿者。網上網下,越來越多普通人站了出來,匯集成網絡掃黃的群防體系——后者給每個人以力量:對網絡“色情毒品”大聲說不。
“有獎舉報和輿論監督,既是回應群眾對掃清網絡黃毒的要求,更是為了調動整個社會力量參與。”李伍峰說,僅靠政府部門進行網絡掃黃,效果肯定是有限的,社會共治、多管齊下,成效就將是一種無限的、可持續的成果,一定要“建立一種更長效性的政府工作機制、更長效的社會共管機制。”
凝聚監管:集合社會正向力量
北京朝內大街225號大院,早先是外交部所在地,現在國務院新聞辦在這里辦公。
國新辦,打擊互聯網和手機媒體傳播淫穢色情專項行動的總協調部門。官方的概念變成民間的說法,就是“網絡掃黃‘風暴’的策源地”。
相比之下,互聯網是新事物,如何促其健康發展、如何有效地管理,都是全新課題。過去互聯網管理涉及的部門很多,可監管上還是遇到很多難題。實踐總會給出解難的答案。近年來,各部門監管權限的界定和整合趨勢就顯得清晰起來。
本刊記者了解到,在這一輪網絡掃黃專項行動的任務分工中,國新辦牽頭和負責總體協調,并具體負責對中央和地方重點新聞網站、主要商業網站、搜索引擎網站及其WAP子站上的淫穢色情和低俗信息進行清理整治;工信部負責監管運營商和服務商;公安部負責打擊違法犯罪;文化部負責網吧、網游和網絡動漫;廣電總局負責網絡視聽節目;新聞出版總署負責網絡出版和網絡文學;“掃黃打非”辦負責把專項行動納入自身重點工作,等等。
這樣的分工協作,在互聯網研究者看來,是為了避免網絡掃黃局限于“一陣風”的“運動式思維”,旨在建立健全防范和查處的長效管理機制。
多部門聯合開展網絡掃黃專項行動也不只一次。數次打擊行動之后,牽頭單位更清楚了應當調動哪些力量和怎樣聚合起這些力量。而在2009年12月到2010年5月底展開的網絡掃黃專項行動發起成員單位中,人們發現新添了國資委,因為它是中移動等幾大國有電信運營商的“家長”——出資人。這一看似并不大的變化,卻標志著在網絡監管認識上的大飛躍。“電信運營商履行社會責任,是一個負責任的現代大企業所必備的素質。有了他們的‘家長’直接參加到監管工作中,效果就會更好。”國新辦網絡局綜合處處長高劍云說。
協調力量,確保這場網絡掃黃的戰役打得有力有效,是國新辦工作的“重頭戲”。去年年底,國新辦牽頭將四大舉報中心業務整合起來,并將舉報方式廣而告之。現在,“向任何一家舉報中心投訴,信息都會匯總給相應監管部門。”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的工作人員說。
散落在社會之中的各種正向力量,不斷受到重視,并被集合起來。在成立于2004年的網絡媒體協會,資深網絡媒體人士已加入了管理層,取代了過去來自政府管理部門的人員。媽媽評審團、網絡監督志愿者,都是這家中介組織發動社會監督力量的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