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開一服中藥六七元錢,現在20元錢以下基本開不出來了……”近日,省城有中醫醫師向記者慨嘆。3服感冒藥將近160元,3服治療冠心病的中藥將近200元……面對日益高漲的中藥費,原本“簡、便、驗、廉”的中藥,咋一下成了普通百姓吃不起的“貴族藥”?
醫生
抓服中藥少說得20元
“我們原來都說農產品漲價厲害,但和中藥材相比,還是小巫見大巫!”日前,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呼吸科主任醫師張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以前他給患者開一服藥基本在六七元錢,現在20元以下的中藥基本開不出來了。
“中藥材出現10年來最瘋狂的漲價時期,我粗略算了算,常用的中藥材70%-80%價格上漲2倍以上,今年相對于去年漲上來的價格回落的品種,只有很少幾種。”張偉說。
相比于西醫西藥,中醫中藥“簡、便、驗、廉”。如今為了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中醫中藥的這一特性被當做一項緩解措施廣泛推廣,不管是在城市還是在鄉村。
我省名老中醫、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丁書文日前告訴記者,現在中藥材這么貴,能享受中藥服務的只有城市里那些經濟條件較好、保健意識又強的人群了。
平均每張方子漲了30%-40%
“我感覺今年一季度中藥材沒怎么漲價,漲價的壓力是從進入4月份才感受出來的。”我省一家開設中醫坐堂的連鎖藥店負責人告訴記者,他曾拿著十幾張方子對比,發現現在每張方子和去年同期的價格相比,至少漲了30%,高的能漲到40%。原來20元出頭的一服藥,現在都在30元以上。
“黨參每公斤從28元漲到了70元,雙花每公斤下不來320元,麥冬每公斤從80元漲到了180元,太子參從不到200元現在漲到了560元,而且還在漲,真是太離譜了!”這位連鎖藥店的負責人稱。
這位負責人坦承,日益高漲的中藥材費用,讓藥店正陷入一種危機:賣得太貴,病人就少了;賣得便宜,又掙不出來費用。雖說同樣的中藥材分三六九等,價格也相差不少,可是便宜的中藥材療效大打折扣,藥店樹立起來的信譽不能毀于一旦。
很多常見病治療 西藥現在反比中藥便宜
“原來是誰有錢誰看西醫,現在成了誰有錢誰看中醫!中藥成了貴族藥,這種情況太令人費解了。”張偉說。
他給記者舉了個例子,以上呼吸道感染為例,如果患者每天服用阿奇霉素,5天差不多好了,每天最多10元錢可以解決問題;如果要想效果好,再加點中草藥化痰,這一服就將近30元錢,這樣1天就需要花費40元錢。“頂上西醫5天的治療花費了。”
丁書文老先生也給記者舉了幾個例子,感冒開三服中藥,現在雙花這么貴,三服藥需要160元,但患者同樣可以選擇吃幾片阿司匹林退熱,這才多少錢?“治療冠心病,三服藥看不好,至少要堅持一個月,可是3服藥就將近200元,城市里堅持吃半年可能也行,農村人呢?根本吃不起。”
為讓病人少花錢 醫生被“逼”換便宜藥材
下來20元的中藥幾乎沒有了,每服藥這么貴下去,勢必影響中醫藥的發展。張偉告訴記者,在這種情況下,自己每次在開方之前,都在思考能不能用別的藥材代替。
“川貝實在太貴了,我有時就用平貝或者用浙貝,這一味藥一服就要下來好幾元錢。同樣是清熱解毒的,雙花太貴,我就用魚腥草代替,但是它對患者胃腸道刺激大一些。有些病人身體好,服用可以,有些病人就不能用魚腥草。”張偉說,這樣一改,價格是降下來了,但是“療效打了折扣”。
采購
麥冬比去年同期
漲了近10倍
“我剛從河北安國回來,中藥幾乎全都漲,一路飄紅。”這是濟南市建聯中藥有限公司采購總監樊慶龍見到記者后說的第一句話。4月19日至23日,他和采購部經理剛剛采購了大宗中藥材。
樊慶龍告訴記者,從去年下半年以來,他一直在跑市場,從安徽亳州到河北安國,這是國內兩個較大的中藥材集散地,“有些品種嚇我一跳,漲得太離譜了!”以感冒藥里常用的川貝(止咳平喘)為例,樊慶龍說,川貝有三種:松貝母、青貝母和爐貝母,其中松貝母最好,價格也最高,目前市場上一等品不含稅的價格(以下均是)是每公斤2800元到3000元。“而在去年同期,每公斤也就在1500元到1600元。” 青貝母的價格是每公斤2000元,去年同期同樣品質只有1200元每公斤;爐貝母目前是每公斤1500元到1600元,去年同期只有七八百元。
一年時間,這味止咳平喘藥就漲了一倍。“如果一個感冒方子里用川貝6克,這是取中,一般一個方子要用到3-9克,如果選松貝,僅這味藥就差不多20元了。”
樊慶龍告訴記者,一般感冒的方子里,離不開麥冬,這種藥材有滋陰的作用,目前市場價是每公斤200元左右,而去年同期還是每公斤不到20元,漲了將近10倍。
而每一個感冒方子,一般有12-15味藥。“我剛才說的都是不加稅的進貨價格,如果加上稅,醫院、藥店再加成,那就更高了。老中醫說開三服感冒藥將近160元,一點都不虛。”樊慶龍說。
太子參、黃芪、桔梗
都賣出了天價
560元、200元、80-90元,單看這些數字,可能沒覺得怎么樣。樊慶龍和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藥飲片廠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是現在每公斤太子參、麥冬和桔梗的價格。“這都是歷史上從來沒有的價格,是天價!”
樊慶龍告訴記者,在2006年、2007年,太子參每公斤不超過20元,2009年每公斤不超過100元,去年就到了三百七八,現在到了四百五六。而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最近采購的最好的太子參,到了每公斤560元。“太子參賣出了人參的價格,人參最少5年一產,而太子參每年都產新。這個價格讓人看不透,而且這個價格還有抬頭的趨勢。”
“最近黃芪漲得太離譜了,我記得2008年以前每公斤是二三十元,2008年我們集中采購最高價格是每公斤33元,現在七八十元都買不到好貨。”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負責人說。
“桔梗也是感冒藥方的常用藥材,以前每公斤不過六七元錢,現在因為韓國做泡菜用,好的桔梗都出口了,剩下的現在的價格也到了每公斤八九十元。”樊慶龍說。
中藥材需求增大
漲價原因·需求
中藥材需求增大
“我感覺中藥材漲價,是從2009年開始的,此后一步步攀升,到了現在的離譜天價。”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呼吸科主任醫師張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2009年國內局部地區爆發甲流疫情,作為山東甲流防治專家組成員,他撰寫了我省的甲流中醫防治方案。處方公布后,里面的幾味中藥材價格就猛漲。
“甲流防治處方里有雙花、川貝、桔梗,這些都是常用藥材,現在都漲了。”張偉嘆了一口氣,“我當時方子里沒用人參,用的是太子參。人參偏燥,北方本身天氣偏燥,考慮太子參補氣又不燥、濕潤溫和,藥性來得平緩,關鍵是還非常便宜,老百姓是參就認,就用了這個。”但是就是這么個“不值錢”的東西,由原來的每公斤不到20元,到了目前的每公斤560元!雖說話語有點自責的味道,但歸根到底,部分中藥材的猛漲,根源還是需求增大了。
這幾年公共衛生事件相對較多,從非典、人禽流感、甲流到手足口病,這也助推了中藥價格上漲。
氣候異常致減產
漲價原因·天災
氣候異常致減產
國內一家知名連鎖中藥店的山東經理告訴記者,中藥材價格猛漲,除了需求增大,還和種植面積減小、氣候異常導致的減產有很大的關系。
他告訴記者,從2000年開始,國內中藥材種植面積就以每年20%的速度在遞減,尤其是那些野生的藥材,比如柴胡、甘草和黃芪。“這些尤其少得厲害。”此外,就是眾所周知的原因,汶川的地震、西南的大旱、兩廣和東北的澇,都是導致一部分中藥材減少的重要原因,而這些地方是我國中藥材的主產區,大約集中了全國2/3的產地。
生產成本提高抬高價格
漲價原因·成本
生產成本提高抬高價格
此外,業內人士認為,中草藥價格漲得這么厲害,還和生產成本提高有關。“像棗一樣大的禹南星需要去皮,但是專用的去皮機械比較貴,這樣就需要用雙手挨個去皮,現在人的勞動力成本這么高,禹南星的價格能不漲?可以說,落后的生產力導致了禹南星生產成本的增加。”張偉說。
“中草藥如果嚴格按照國家的GMP來做,成本肯定還要高。”這位山東經理告訴記者,前幾天他去北京準備進一套中草藥的檢測設備,設備是進口的。只要把產品放進去,它很快就能鑒定出成分、產地。很不錯,一問,200萬,沒買。“這200萬加到中草藥里,得賣出多少才能回來成本?”
“如果按照GMP來做,中藥材必須得是在無菌的環境里烘干,這上一套設備、每天耗電又得多少錢?”
價高背后有炒作的身影
漲價原因·炒作
價高背后有炒作的身影
“原來產新的時候意味著便宜,現在看來,這種觀念也不對了。”剛從河北安國回來的濟南市建聯中藥有限公司采購總監樊慶龍最近一直在想這個事兒,怎么琢磨怎么不對。
“像花類、葉類、根莖類中藥材,一般每年都產新,你想馬上大量上市了,價格應該高不到哪里去,可是你去產地問問,價格居然比市場的還高!”
樊慶龍表示,這里面有人為炒作的成分。中藥材市場其實與房市差不多,大家“買高不買低”,“150元一公斤不買,認為還能降降,降來降去,‘降’到了一百七八一公斤,你買還是不買?還是趕快買上點吧。你高價買了,到了產新的時候,新的價格低了,你的舊貨不就賠本了嗎?它能讓自己賠本嗎?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提高新貨的價格。”
“有些是游資炒作,有些未必就是游資。像雙花、三七等。每年產新的時候,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有些大股東雇人在藥材市場上‘喊價’,就是所謂的‘藥托’,放出口風,某種中草藥又要漲了,讓采購方自己思量。”樊慶龍說。
游資的炒作,他們找出來的佐證有兩個:一是供貨商手里明明有好多貨,一個品種有幾庫,就是不出手;還有一個是中成藥的價格漲幅遠遠低于中草藥,近幾年來漲幅不超10%甚至更低。
中醫坐堂醫收費偏高助推
漲價原因·環節
中醫坐堂醫收費偏高助推
記者在采訪中還聽到一種關于漲價的說法,那就是因為中醫坐堂醫收費較高,導致藥店中草藥提價。據悉,一般中醫坐堂醫副高以上職稱一天的收費是300-500元不等,而省級名老中醫一天1400-1500元。
“有了中醫坐堂醫,營業收入是提高了不少,可是扣除他們的坐診費用,幾乎一天剩不下多少錢。有時也就一兩百元。”一家開設中醫坐堂醫的藥店經理告訴記者,關鍵是靠他們帶人氣。
亂象
造假制劣
伎倆濫用
正是因為有了人為的炒作,樊慶龍和張偉認為,雖然中藥材漲價離譜,但中藥材種植戶根本沒有得到多大的好處。“藥賤傷農”的事件,以及為了逐利的不擇手段的伎倆開始輪番上演。
“我們這次帶去的采購量,有10%沒有完成。”樊慶龍告訴記者,這10%是因為中藥材質量不好。他告訴記者,在中藥材市場上有“純凈貨”“八五貨”等等說法。他們是行家,開口就要“純凈貨”,對方也是一口價。“但是行家也未必就賣和買‘純凈貨’,摻了15%的叫‘八五貨’,比如一公斤松貝里摻上了3兩平貝,這個價就下來了……女士愛喝的西紅花,一公斤上萬元,你花十幾元買來的一包,里面也摻了草紅花,這個就幾十元一公斤了。兌20%多少錢,兌30%多少錢,很多都這么賣和買。”
“八五貨什么的,我們也能挑出來,但就怕加別的東西。”樊慶龍告訴記者,他了解到有些桔梗里面加了“加重粉”, 加了10%,一公斤就出來15元,而一公斤桔梗不過就是一捧。
“價格高漲,有利可圖,用地瓜干冒充何首烏就出來了,用硫磺熏的中藥材也出來了,提純一遍再回用的中藥材也有了……”說起這些,張偉表示很痛心。
監管
建議拿出
儲備藥材抑藥價
采訪中,對于中藥材價格和市場等的監管,樊慶龍認為,國家管起來很難,畢竟都是市場行為。而張偉認為,在監管上,國家必須有所作為。
對于因為中藥材價格高漲導致的造假行徑,張偉表示,一些普通老百姓幾乎沒有任何分辨能力:不知道真假,也不知道藥材的等級。而這種知識的不對稱,導致造假更加堂而皇之。
張偉表示國家仍應大力扶持發展中醫藥,加強對中藥材市場的監管,鼓勵規范化、產業化種植,宏觀合理定價,提高農民種植積極性,保護藥農的利益,警惕出現“藥賤傷農”的現象。
對于某些中藥材價格的非理性增長,他建議國家拿出儲備藥材,平抑價格。同時隨著公共衛生事件的增多,國家中藥材的儲備力量仍需加強。